普贤十大愿王,第三便是广修供养。广是大胜,修是持理,供是奉给,养是资用,即是常常修持营办广大胜妙之供品,以奉给资养于三宝。
供养可以分为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养。财供养可以资养色身,法供养可以资养法身。
财供养又可以分为身内之财与身外之财。外财供养,即我们常说的,四种供养、六种供养、十种供养等,比如,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香、华、灯、涂、果、乐六种供养或香、华、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十种供养,这些都是外财供养。至于内财供养,即是以自身为三宝做事,所谓执劳服役等。
如《普贤行愿品》所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从中可以见到供品之广大胜妙,可是如何能够修办这么多的供养品呢?事实上,常常是办不到的。既然事实上办不到,经中为何还要这样说呢?
我们要知遁,这是“观行供养”,须要注意经文中的“天云”二字:天者自然之义,谓法界性中,自然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德用。云者缘起之义,普遍之义,重重无尽之义。也就是说,由普贤甚深行愿之力,以为缘起;令此种种广大胜妙之供具,色相显然,普遍于重重无尽三宝之前,而作供养。
再来说诸供养中最极之法供养,包括:
一、如说修行供养者:学佛之人,必须能说能行,方可得到真实利益。必须把说出来的佛法,能够行出来,把行出来的佛法,能够说出来。这样才是如说修行,才是以法供养如来。
二、利益众生供养者: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我们所修的善根,皆以救护一切众生为目的。诸佛一定大生欢喜,这便是以利益众生供养如来。
三、摄受众生供养者:众生以差别为性,我们要度众生,必须方便善巧,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摄取之。如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如是以六度法门,摄取一切众生。于无量众生中,不舍弃一个众生,而必将他安置在佛道之中。这即是以摄受众生供养如来。
四、代众生苦供养者:例如我们要度众生,必须学法修行。学法修行,一定要受辛苦,而这种辛苦,正是代众生受的。比如众生遭遇灾难,我们要去救灾救难,也一定要受很多的辛苦,这也是代众生受的。诸佛为度众生,不惜累劫勤苦,我们能代众生受苦,最能契合佛心,是即以法供养如来了。
五、勤修善根供养者:诸佛出世,为的是令一切众生勤修善根。我们能勤修善根,即是供养如来。
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者:菩萨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对于弘法利生之事,念念不舍,即是供养如来。
七、不离菩提心供养者:这一种是以上六种行门的根本,菩提心即是度一切众生悉皆成佛的心。若能念念不离菩提心,方为真法供养如来。
需要明白的是, 财供养是观行供养,观行供养即是法供养。法供养并不是另有七种法供养,而只是前面观行供养所依据的七种发心。好比如说修行供养,即是如前所说的观行而行,利益众生供养,即修观行之时,本来是为利益众生而修的。如果能如是与七种心相应,则所修的观行,即名为真法供养了。
此外,观行供养虽然是法供养,但必须与七种法行之心相应,方得称为法供养,方能得到不可思议之功德。倘若不与七行之心相应,纵令观行成就,而法供养早已变成财供养了,其功德也就有限了。
因此,在广修供养的时应当注意:第一、在供养的时候,要加修观行,即便所供的只是一香一华,而必须观想着如山如海如云。第二、在修观行的时候,必须要发七种心: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若能如是,必能成就普贤菩萨的第三广修供养的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