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3-08-15 08:43
8月13日,第二十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佛学院圆满闭幕。
本次会议设有佛教管理和佛教梵呗两个研究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浙江音乐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杭州佛学院、山东湛山佛学院等佛学院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及法师汇报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研讨会特别设置了佛教梵呗展演,来自北京京都北韵禅乐社、温州心安禅寺梵呗团、陕西西安都城隍廟鼓乐社的梵呗演唱者,用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旋律,将佛法智慧与音乐艺术相结合,演出了《净水赞》《卫对子》《法性湛然(水陆内坛)》《以此振铃(大板焰口)》《观音赞》《天发芽》等丰富多样的梵呗歌曲,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音乐盛宴。
一、佛教管理学术综述
“佛教管理”这一主题是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二十年来首次设立。在此主题下,共有二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讨论。其中又分成了佛教管理制度、佛教慈善事业管理、佛教文化管理之三个部分。
(一)佛教管理制度
这一部分中,大致可以用四个“从……到……”来概括,即“从历史到当下”“从僧团到个人”“从国外到国内”“从总体到个案”。如“从历史到当下”就是以历史上以及今天有关佛教管理中的清规戒律为线索和例证来对其现实意义进行阐述的。计有浙江工商大学王仲尧教授的《明清清规述论》、杭州佛学院常慧法师的《密藏道开的〈楞严寺规约〉管理制度初探》。而四川大学国威教授的《〈南山北义见闻私记〉中所见中日律宗寺院的管理制度》,则是从中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宋元时期中国和日本佛教律宗在管理上的异同。当然,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保见教授的《艰难世事寻求佛法的见证:佛教臧文学院两份清规述略》,也应属于佛教清规戒律之历史的疏理和研究,只不过是它给我们展示的乃是现当代史中不同于汉传佛教之汉藏佛教交融下佛教清规的“种种相”。此外,还有湛山佛学院常心法师的《从〈云栖共住规约〉中看明末僧团管理制度探析》,亦是对于中国佛教历史上僧团管理制度的讨论。如果说上述的论著是着眼于从历史中探赜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的话,那么来自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之刘钦泉先生的《寺院僧团管理:人本因素讲求和僧团气象强调》一文,则可以说是对当下之寺院僧团管理中,“人本因素”和“僧团气象”之“非物质”因素的关注,其现实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而同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还有五台山尼众佛学院《菩提愿》编辑部吴金生、余晓红的《制度伦理视域中僧团六和敬的价值蕴涵和实践意义》,文章的着眼点则是放在了僧团管理中的伦理因素的作用和价值。现实当中,作为佛教制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寺院的财产及其管理显然是一个复杂而又较为敏感的话题,而济南社会科学院王征教授的《当前我国佛教寺院财产管理完善路径新探——心在〈民法典〉实施以后》的论文,则可谓是这一方面研究的“新尝试”,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其学术意义显然会更大一些。除了上述七篇之外,还有五篇论文,亦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佛教管理制度进行了阐述,有清华大学张小军教授的《功德寺院和中国佛教乡土文化》、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汪礼俊老师的《国家、民族与佛教:赵朴初新中国佛教管理探析》、漳州市和和生态研究院范殷铭教授的《佛教管理中嗣祖、嗣法及法名、法号的确定和使用》、广西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文化研究会的廖汉星先生的《基于戒律,鉴于实际——“楚南第一禅林”湘山寺历史上管理案例之举例》等。这些文章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历史、现实出发,对佛教寺院管理制度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体现出了各自的研究特色,为佛教管理制度的研究增添了方法和内容上的意义。
(二)佛教慈善事业管理
众所周知,慈善是一种有益于社会和人群的事业,而宗教又天生和慈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自当不可例外。中国佛教则在慈善事业上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佛教慈善事业管理方面,共有五篇论文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其中,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翻译与研究中心的刘雄峰教授以《从“管理”到“治理”:社会责任视阈下的佛教慈善事业》为题,从社会责任的视角,对当代佛教及其慈善事业之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就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这是新时代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抉择。而四川师范大学李万进教授的《慈悲与慈善——佛教慈善事业的特征》论文,则在指出佛教慈善事业所呈现出之“慈悲与慈善” 的特征之后,阐述了这些特征对于佛教及其慈善事业的发展的有益作用。而剩下的三篇论文,则在题目中都出现了“新时代”的字眼,即如战国策战略研究院的陈永佳先生的《对新时代佛教慈善事业管理制度的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冯兴东先生的《新时代佛教慈善事业管理研究》、河南大学汪秀枝老师的《浅以新时代佛教慈善事业的管理》,则都是有关“新时代”佛教慈善事业的论著,它们有的观点新颖,思想超前,尽管有的论点尚可商榷,但其启迪意义亦是不可小觑的。
(三)佛教文化事业管理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之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不同的对象便使得这种“改造活动”之成果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佛教文化无疑就是这种“改造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因而,佛教文化的管理便显得尤其至关重要。在佛教文化事业管理方面,亦有五篇论文进行了论述。如厦门大学张先清教授的《岂不西天更有天?文化相遇中的“仙花寺”诗》,便是从一首“诗”(佛诗)入手,讲述了明末中国儒教认识同西方传教士交流的故事。使人颇为耳目一新。而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的吴小丽研究员则是以著名的杨仁山居士为中心,阐述了局势佛教队伍之佛教文化建设的情况,很有启发意义。闽南师范大学的高显莹老师的《佛教寺院香的制作与管理》一文,具体地论述了作为佛教寺院重要法物之一的香的制作及其管理,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会莫幸福先生的《灵隐来复见心禅师》的文章,对灵隐寺禅师的研究,则是对作为佛教寺院之重要硬件之一的人物的研究,体现出了佛教(寺院)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之“人”的重要性及其历史意义。最后,六盘水师范学院张俊英教授的《论佛教中国化的内涵变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阐述了中国化之内涵变迁的脉络和轨迹,颇有画龙点睛之功用。
综上所述,无论如何,管理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包括佛教管理在内的管理亦具有广泛的意义。因而,尽管吴越佛教论坛是“第一次”作出佛教管理的主题设置,但曾经有过的“佛教教育”的主题,亦应在广义的佛教管理之列。因此,以此为基础,吴越佛教论坛必将会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百尺竿头,继续走向辉煌。
二、佛教梵呗
本次会议是“梵呗研究”的一场专题盛宴,为佛教艺术学领域的学者们搭建了极佳的学术对话平台,推动了佛教梵呗的活态传承与学术研究。同时,以丰富的内涵和多维度的探索,充分展示了梵呗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一) 溯本求源,深耕史实
梵呗在中国传承发展了两千余年,其悠久的历史同样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探究“梵呗”的过往,不仅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并对当下“梵呗”的活态传承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本次会议学者们通过翔实的文献考证和分析,探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佛教音声“梵呗”的历史渊源或历史现象。
如中国传媒大学何晗,以叶宪祖《北邙说法》、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戏剧作品为例,探究了佛教曲牌音乐对明代晚期世俗戏曲作品丰富旋律、渲染场景等方面的影响;浙江音乐学院张雨,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史料为据,对晚唐时期佛教斋僧仪式、讲经仪式中“梵呗”的使用情况展开分析;闽南师范大学周景春,讲述了台湾梵呗“海潮音”的内涵,并通过对台北竹林寺、承天寺、台湾龙潭佛照净寺等寺庙进行田野调查,挖掘出台湾梵呗与江浙梵呗的历史渊源及传承谱系;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严世善,讲解了明末清初之际梵呗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下的新民间曲艺——“洋钎书”;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侯印国,从梵呗视角解读《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较为创新地提出五会念佛是净土梵呗的开端,肯定其在梵呗中国化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聚焦当下,延续传承
当下,各大寺庙的佛乐形态及传承现状,基于方言、传承主体等因素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本次会议,学者们重点讨论了不同地区梵呗的传承现状,并对接下来如何更好的保护、传承佛乐进行深入思考。
如中国传媒大学杜寒风、首都师范大学赵哲伟,聚焦于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都北韵禅乐,阐析了传承人朱锡泉的口述传记,并对京都北韵禅乐的传承渊源及现状展开研究;浙江音乐学院温和与浙江省平阳县智觉寺住持释灵凯,讲述了当下浙地梵呗的仪式背景、程式结构、音声表现,并对具体唱词、旋律进行记录,分析了浙南梵呗温州话与闽南话共用现象;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孙云,以五台山佛教音声为例进行关照,提出五台山佛教音声中“转读、呗赞与器乐供养”的三层类分,是佛教音声演变发展的活态作证与佛教音声分类研究的另一尝试的学术见解。山东省佛教协会文化艺术委员刘永忠,分析了南北方梵呗声韵异同及历史由来,为我们了解南北各地佛乐文化的差异及具体样态做出全面化的呈现。
(三)融入美学,哲理升华
“梵呗”尽管是外来艺术,但其文化内涵历经千年流变,早已融入中华血脉。这方面,安庆师范大学蔡洞峰、殷洋宝,通过美学视角,对中国化梵呗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审视,具体论述了道家思想如何以魏晋玄学为中介,对佛禅思想之影响,参与佛学“空、无”之建构,塑造“梵呗”之禅宗美学特色等;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市禅宗文化研究会理事黎在珣等人,提出了梵呗在佛教仪式和法事仪轨中的教育感化作用;中国评协音乐舞蹈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舞蹈家协会理事李丽娜,介绍了佛教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别样传承;天津跨文化研究室林晓辉,以《文明古国中诗歌与哲学的关系》为主题,兼析了佛教音声文学中的哲学思维等。可以说,美学与哲学的交融为研讨会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深刻揭示了梵呗背后蕴含的宗教思想和人生哲理,这种融合让梵呗不仅成为音乐,更成为一种智慧的传递,将抽象的信仰内涵通过音符传达给听众。
(四)异国寻脉,多样共存
隋唐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盛况,此时“梵呗”也随着留学僧的到来,远赴重洋向东传播,在日韩等国家落地生根。日本“天平乐府”艺术监督,旅日华人音乐家刘宏军,通过实地调研,为我们呈现出日本天台宗的梵呗唱谱,并共同欣赏了日本梵呗的演出音频;安徽师范大学李振政,通过对中韩佛教史料的搜集、汇总,分析了韩国梵呗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加深了学者们对韩国佛教梵呗的认知等。另外,有3篇论文关注梵呗的源流与演唱特征,见于杨九华、齐柏平、许自强等。
▲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会会长莫幸福总结发言
▲慧观法师主持闭幕式
8月13日,第二十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闭幕式由杭州佛学院副院长慧观法师主持。闭幕式上,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会会长莫幸福做了总结性和展望性的发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翻译与研究中心刘雄峰老师、浙江音乐学院杜如松老师、浙江音乐学院南鸿雁老师先后就“佛教管理”和“佛教梵呗”两个研究专题作学术总结。最后,慧观法师从整体上对本次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