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悉达多太子为何执意要出家(上)——出宫游观、初启出家

编辑:两车 日期:2025-03-06

由古印度马鸣菩萨创作的《佛所行赞》将释迦牟尼佛一生事迹用长篇诗歌的形式巧妙地叙述出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七世纪时巡游印度的中国高僧义净三藏曾用“五天南海无不讽诵”(意即全印度与东南亚沿海及岛屿皆甚流行)来表现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明日适逢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纪念日,悉达多贵为净饭王太子,却执意出家修道,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就让我们从《佛所行赞》中节录一段释尊逾城出家前的记述,以阅读诗歌的方式来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王复增种种,胜妙五欲具,

昼夜以娱乐,冀悦太子心。

太子深厌离,了无爱乐情,

但思生死苦,如被箭师子。

王使诸大臣,贵族名子弟,

年少胜姿颜,聪慧执礼仪,

昼夜同游止,以取太子心,

如是未几时,启王复出游。

服乘骏足马,众宝具庄严,

与诸贵族子,围绕俱出城。

譬如四种华,日照悉开敷,

太子耀神景,羽从悉蒙光。

出城游园林,修路广且平,

树木花果茂,心乐遂忘归。

路傍见耕人,垦壤杀诸虫,

其心生悲恻,痛踰刺贯心。

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

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

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

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愍心。

慨然兴长叹,降身委地坐,

观察此众苦,思惟生灭法。

呜呼诸世间,愚痴莫能觉,

安慰诸人众,各令随处坐。

自荫阎浮树,端坐正思惟,

观察诸生死,起灭无常变。

心定安不动,五欲廓云消,

有觉亦有观,入初无漏禅。

离欲生喜乐,正受三摩提,

世间甚辛苦,老病死所坏。

终身受大苦,而不自觉知,

厌他老病死,此则为大患。

我今求胜法,不应同世间,

自婴老病死,而反恶他人。

如是真实观,少壮色力寿,

新新不暂停,终归磨灭法。

不喜亦不忧,不疑亦不乱,

不眠不着欲,不坏不嫌彼,

寂静离诸盖,慧光转增明。

尔时净居天,化为比丘形,

来诣太子所,太子敬起迎,

问言“汝何人”?答言“是沙门。

畏厌老病死,出家求解脱,

众生老病死,变坏无暂停。

故我求常乐,无灭亦无生,

怨亲平等心,不务于财色。

所安唯山林,空寂无所营,

尘想既已息,萧条倚空闲,

精粗无所择,乞求以支身。”

即于太子前,轻举腾虚逝。

太子心欢喜,惟念过去佛,

建立此威仪,遗像见于今。

端坐正思惟,即得正法念,

当作何方便?遂心长出家。

敛情抑诸根,徐起还入城,

眷属悉随从,谓止不远逝。

内密兴愍念,方欲超世表,

形虽随路归,心实留山林,

犹如系狂象,常念游旷野。

太子时入城,士女挟路迎,

老者愿为子,少愿为夫妻,

或愿为兄弟,诸亲内眷属。

若当从所愿,诸集悕望断,

太子心欢喜,忽闻断集声,

若当从所愿,斯愿要当成,

深思断集乐,增长涅槃心。

身如金山峰,佣臂如象手,

其音若春雷,绀眼譬牛王。

无尽法为心,面如满月光,

师子王游步,徐入于本宫。

犹如帝释子,心敬形亦恭,

往诣父王所,稽首问和安,

并启生死畏,哀请求出家。

一切诸世间,合会要别离。

是故愿出家,欲求真解脱。

父王闻出家,心即大战惧,

犹如大狂象,动摇小树枝。

前执太子手,流泪而告言:

“且止此所说,未是依法时,

少壮心动摇,行法多生过。

奇特五欲境,心尚未厌离,

出家修苦行,未能决定心。

空闲旷野中,其心未寂灭,

汝心虽乐法,未若我是时。

汝应领国事,令我先出家,

弃父绝宗嗣,此则为非法。

当息出家心,受习世间法,

安乐善名闻,然后可出家。”

太子恭逊辞,复启于父王:

“惟为保四事,当息出家心。

保子命常存,无病不衰老,

众具不损减,奉命停出家。”

父王告太子:“汝勿说此言,

如此四事者,谁能保令无?

汝求此四愿,正为人所笑。

且停出家心,服习于五欲。”

太子复启王:“四愿不可保,

应听子出家,愿不为留难。

子在被烧舍,如何不听出?

分析为常理,孰能不听求?

脱当自磨灭,不如以法离,

若不以法离,死至孰能持?”


——节录自《佛所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