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境得之而为胜地 心得之而为妙道——罗处约《灵隐寺碑记》

编辑:两车 日期:2024-08-10



灵隐寺创建至今已近千七百年,不仅禅宗法窟,也是西湖古迹,历代慕名前来礼佛问道、寻幽访胜而创作的艺文颇多,收录于寺志之中的便有不下百篇,且多出当世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具有载道传心、承先启后的功用,寺碑所以记功,塔铭所以彰道,乃至序赞、记述、书札等,年代虽然久远,仍然炳耀名山。从今天起,“灵隐寺”公众号“阅读”栏目将从这些艺文中选取一些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成就的篇目,以便大家通过这些文章更加深入地了解灵隐寺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所选取的便是宋初文学家罗处约所撰的《灵隐寺碑记》,这也是完整描述本寺风貌的文章中现存较早的一篇。文章不仅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五代时期灵隐复兴后的鼎盛状态,更将山水形胜的禅那静修相联系,阐述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





灵隐寺碑记




罗处约


天地,体也;乾坤,用也。体不可以恒寂,故以禅而为名;用不可以终动,故以静而为本。是以境得之而为胜地,心得之而为妙道。斗牛之下有郡曰钱塘,浙水之右有山曰武林,居山之寺曰灵隐,其得境之胜地乎?居寺之徒曰禅侣,其得心之妙道乎?


观其群山环倚,一峰中断,平湖鉴物,洪涛惊人,云生若趋,石怪欲语。陆羽《记》云:“东晋咸和初,有梵僧慧理由天竺而至,叹曰:‘兹山灵鹫之一峰耳,何代飞来乎?’”所携白猿复识其处,睨彼古地同乎新丰。由是金布其田,宝装其刹,憩莲花之石,翻贝叶之文,洞深有天,岩垂为室。


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唐大历六载,复大壮焉,谢亭岿然,袁松多寿。五季之末,国霸为钱,云构之规,则又过矣。绣角画栱,霞翚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溅玉之泉;飞合岧嶤,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有若碧树花枝,春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呼猿峰闲,卧龙石老。



会汉南王籍彼土宇,归我昌朝。雍熙二载,郡之四众请月禅师为上首,师印可禅那,深得其髓。越明年春,仆自苏台抵杭郡,弭盖灵鹫,濯缨冷泉,山光洗心,松声娱耳。贞珉虽揭,好辞未刊。余不斐者也,月禅师俾文其事。

噫!节彼灵山,奠兹吴土,秀极而为万状,翠钟而成一色,乍耸而还趋,欲飞而却屹,岂造物者奇诡其势,与心而符契哉?不然,胡为不违世咫尺,而若在溟滓,俾仁者乐之?其得静之理也,我如来密印,由饮光而传达磨,而付南能。厥后代有宗师,竞分支派。太虚无状而《楞严》谓三界忽生,湛寂本如而《易经》称万物自动。故众生昧如如之性,住我我之所,执指为月,瞪目成花。不有导师,孰为法眼?若言真于妄,则二妄为同;破有归无,则一边为见。故融其妄法,是名真空;真空不空,斯为妙有。虽扬眉举目,则当体涅槃;三界四生,则澄心境界。栖禅于此者,其殆庶几乎!伟哉是境也,其将以心为君乎!是心也,其合是山之静乎!所谓天地之体,乾坤之用,体用无碍,端在是矣。

或曰:“以兹山得静之理,斯固不诬矣。灵鹫言飞来之事,何其怪哉?”余则曰:“怪神之端,子真不语者也。第以力垂大教,翼戴衰周,俾季世之人信道弥笃,是以取尔。嘻!太极剖而为天地,游魂变而知鬼神,岂非语怪者也?”因不自揆而书之,犹季路之率尔也。因为之铭曰:

灵鹫一峰 飞来竺乾
非夸娥负 神妙难筌
非巨灵擘 化工自然
谁识其异 慧理明焉
翠微之前 曹溪之禅
隐不为俗 静本乎天
四时群籁 万古寒泉
因书贞石 用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