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物语|天香桂子落纷纷——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山桂花(下)

编辑:两车 日期:2024-10-05



唐代是诗歌与佛学兴盛的时代,作为佛教文化圣地之一的灵隐山,不仅以其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唐代的诗人们,其佛学氛围也为他们的诗歌创作带来了灵感,这一时期的桂花也被诗人赋予了禅学的意味。如白居易在《寄韬光禅师》中,就将禅师的修道境界和桂子联系在一起。



寄韬光禅师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这首诗先是介绍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的方位,在通过“花”和“钟声”来展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出韬光禅师的修行处。佛教本来就有“天女散花”的典故,白居易借由“天香桂子落纷纷”来比喻禅师道行的高妙,也赋予了“天香桂子”以禅意。



在张商英《见山亭》中,也将灵隐山的桂花和禅僧联系在一起。



见山亭


张商英


帘捲疏烟醉眼开,浮云飞尽见崔嵬。

苦嗟霖雨遮藏久,深谢晴风列致来。

丹桂有时明月满,旧山无路白猿哀。

禅僧指我真空理,心火茫然一夜灰。


这首诗描写的是雨后天晴的灵隐山。浮云尽散后葳蕤的山峰显露出来,随着“晴风列致”,作者内心的苦闷也随同风雨而去。眼见月桂峰的丹桂在明月之下,耳听灵隐山上白猿的啼叫。这一景象也引起了作者的感悟,即禅师以佛法指导下自己内心对平静的回归。此时的桂花,从自然的景观转变为禅境,映照出作者“灭却心头火”以后的平和心态。


这一时期的桂花,在诗歌中还展现出了唐人独有的浪漫情怀。如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就结合月桂的传说赋予了桂花浪漫的意味。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诗人高中后东游于天竺寺,此刻正是他意气风发之时。面对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诗人并没有因为独自一人而产生伤感。正相反,当他在欣赏寺庙中的桂花“空中子堕”时,结合月桂的传说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借由一系列景物的描写,诗人描绘出了一幅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夜赏月桂图”。他不仅为桂子增添了神秘的意味,还无形中展现出了唐人“中秋赏桂”的浪漫情怀。


由此可见,早在唐朝,灵隐山的桂花就已经被诗人们所关注。诗歌中的桂花,不仅是他们对闲适之情的追求,也反映了灵隐山禅学对当时诗人的影响,更展现了唐人“中秋赏桂”的浪漫情怀。


(本文摘录自吴卿《灵隐瑞应:唐、宋、元、明诗歌中灵隐山的桂花》,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