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在郡六百日 入山十二回——白居易的灵隐情(上)

编辑:两车 日期:2024-11-30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因为善良正直,在朝廷屡被排挤。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外放到杭州担任刺史。白居易是带着落寞的心情到杭州走马上任的,杭州的山水抚平了白居易孤苦的心灵。白居易励精图治,疏浚六井,修筑白堤,深受杭州百姓爱戴,西湖边的送别白公雕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民众对白居易的深厚感情。

闲暇之余,白居易徜徉在杭州的山水之中,创作了不少诗歌。多年后,白居易回忆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所说的山寺,指的就是灵隐寺。白居易喜欢灵隐寺优美的风景,多次到灵隐寺游玩,而且还与灵隐寺的僧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唐代,杭州刺史在山水绝佳之处建亭寓志颇为风行。白居易之前的五任杭州刺史相里、韩皋、裴常棣、卢元辅、元藇先后在灵隐的山谷里修建了虚白亭、候仙亭、观凤亭、见山亭、冷泉亭。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这五个亭子仍在,他评论说:“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五个亭子如手指一样排列在灵隐的苍松翠竹之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白居易曾经在酒后游览候仙亭,留下了《醉题候仙亭》一诗:

蹇步垂朱绶,华缨映白须。

何因驻衰老,只有且欢娱。

酒兴还应在,诗情可便无。

登山与临水,犹未要人扶。

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年过半百,发须皆白,身着官服,摇摇晃晃地走上了候仙亭,彩色的冠缨与白色的胡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酒之乐使得白居易豪情大发,他还自豪地宣称:我无论登山还是临水,都没有让人搀扶。

按照惯例,白居易可以再建一座亭。然而,他认为冷泉等五亭已经充分展现了灵隐之美,自己再造亭属于画蛇添足。在五亭之中,白居易最喜欢冷泉亭,并特意写了《冷泉亭记》一文。在白居易看来,中国东南的山水最美丽的非杭州莫属,杭州山水之中最佳的则是灵隐寺,灵隐寺中冷泉亭最引人注目。

当时住在灵隐的韬光禅师是白居易的知己。韬光禅师是四川人,在告别师父外出云游时,他曾问师父自己云游到哪里可以停下脚步。师父说了八个字:遇天可前,逢巢即止。韬光禅师不明白师父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他还是把这八个字牢牢地记在了心中。韬光禅师一路向东,来到了灵隐寺,并听说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而灵隐寺西北侧的山坞名叫巢枸坞。韬光禅师立刻明白了师父的话,师父是让他在巢枸坞栖身,与白居易交往。于是,韬光禅师在巢枸坞建筑寺庙留了下来,这就是韬光寺的来历。


从灵隐寺去韬光寺,一路上山路曲折,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美不胜收,颇有“深山出古寺”的韵味。站在韬光寺的楼上,可以看到钱塘江。遥看钱塘江,如同白练一样消失在天际边,不由得使人浮想联翩,那壮观的钱塘江海潮更是让人心神飘荡。唐代,韬光观海成为杭州一景。

韬光禅师是一个诗僧,作为诗人的白居易久闻韬光禅师大名。听说韬光禅师来到杭州,白居易喜出望外,就前往韬光寺拜访韬光禅师。在静谧的茶室中,他俩一起品茗论茶,吟诗作赋。在绿树掩映的楼阁下,他俩一块儿眺望钱塘江,观赏漠漠的山色,谈论禅机。一来二往之中,白居易和韬光禅师成为了好朋友,还经常互酬诗歌。《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就是这样的互酬诗,全文如下: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全诗充满了调侃的语气。含苞欲放的辛夷花就像紫色的毛笔头一样,笔尖如同火焰在燃烧。盛开的辛夷花则像胭脂色的莲花那样在枝头绽放。和尚啊,面对这样的美景,你是否想起了你的家乡,你肯定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出家呢?白居易以诙谐幽默的笔调表现了全诗的主题:戏酬。白居易与韬光禅师的交情由此可见一斑。白居易在与韬光禅师清脱无杂的交往中,那种尘世的喧嚣、仕途的波澜、公务的繁杂似乎都得以暂时的解脱,心中得到了许多慰藉。

(未完待续。本文节录自刘亚轩《白居易与苏东坡的灵隐情》,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