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在郡六百日 入山十二回——白居易的灵隐情(下)

编辑:两车 日期:2025-02-24

白居易在杭州时,夏天不吃荤。他认为,自己已过知命之年,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各种老年病会慢慢找上门来。在炎热的夏季多吃素,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白居易吃素时,想到了老朋友韬光禅师。于是,他精心准备了一些素食,比如葛粉、藤花、青芥、红姜等,邀请韬光禅师到杭州市内自己的住所一起用餐。白居易专门写了一首诗,让下人带着诗去邀请韬光禅师。这首诗名曰《招韬光禅师》,全文如下: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白居易的邀请诗写的情真意切。在诗中,白居易告诉韬光禅师,我已经把手洗干净摘下了藤花,青芥的黄叶也去掉了,用上好的泉水澄清了葛粉,刚挖出的红姜还带着紫芽,咱俩只吃素餐,荤腥一点儿都不吃,吃完饭,咱一起喝茶。

接到白居易的邀请诗,韬光禅师好生为难。韬光禅师生性恬淡,不热衷于名利,喜欢寺院清静的环境,离开寺院到繁华的都市赴宴实在是有违他的本性。经过一番踌躇,韬光禅师拒绝了白居易的邀请,并回了一首《谢白乐天招》的答诗: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在诗中,韬光禅师表达了自己洒脱不羁不喜红尘的性格。佛教与莲花有不解之缘,莲花是佛教的象征。韬光禅师通过“惟能引水种金莲”这句诗展现了自己献身佛法,不入俗世的志向。“白云乍可来青嶂”透露出韬光禅师邀请白居易来韬光寺游玩的诚意。他暗示白居易,你可以到韬光寺来,我却不能到你的府上去。通过此事,白居易更加了解了韬光禅师的品行,愈发敬重,几天之后就进山拜访韬光禅师。


在白居易写给韬光禅师的诗歌中,《寄韬光禅师》比较有代表性: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寄韬光禅师》是一首重字体七律。重字是诗歌的大忌,白居易使用重字塑造了美好的意境,达到了绝妙的效果,历代都受到文人的赞扬。苏东坡评价《寄韬光禅师》是“连珠吟迭壁”。白居易巧妙地使用数词和方位词,通过“山门”、“涧水”、“寺”、“云”、“台”、“界”这些词语的重复运用,不但描绘了下天竺寺、韬光寺与灵隐寺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阐明了三者的相辅相成。

唐代,灵隐寺与下天竺寺共用一个山门。韬光寺比较小,因为地处灵隐寺西北的半山上,故此常常被看做灵隐寺的一部分,经由灵隐寺的山门,就可以到达韬光寺。“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开宗明义地点明了下天竺寺、灵隐寺、韬光寺的相互关系。下天竺寺和灵隐寺前都有涧水流过,流经下天竺寺的是西涧水,流经灵隐寺的是东涧水。东西涧水在飞来峰下汇合,流入西湖,汇合之处建有合涧桥。“南山云起北山云”指的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描绘了一幅奇特的景色。人站在合涧桥上,低头可以看到合流的东西涧水,抬头能够看到直插云霄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地下景色和天上景色在合涧桥这个地方融为一体。“前台花发后台见”描绘了灵隐寺和韬光寺内花木茂盛的景象,站在韬光寺,不但可以欣赏西湖的美景,而且还可以看到灵隐寺内的花草,故此,“前台花发后台见”。在灵隐寺内,可以听到韬光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正所谓“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以桂子从月中落到韬光寺赞扬了韬光禅师高尚的品德和高深的佛学造诣。杭州一直流传月中桂子在中秋之夜降落灵隐月桂峰的故事。桂子降落韬光寺,想必是对韬光禅师品行的褒扬吧。


白居易在杭州的官宦生活很快要结束了,要离开杭州了。他对于杭州的山山水水,特别是灵隐寺,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离开之前特意去了一趟灵隐寺,与众僧作别,并在灵隐寺住宿了一晚,留下了《宿灵隐寺》一诗: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

僧徒多怅望,宾从亦徘徊。

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

别桥怜白石,辞洞乱青苔。

渐出松间路,犹飞马上杯。

谁教冷泉水,送我下山来。

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刺史时间不长,共计20个月,所以他说“在郡六百日”。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处理繁杂的公务之余,先后去了灵隐寺12次,他对灵隐寺的喜爱跃然纸上。白居易为什么要住宿在灵隐寺呢?那是为了欣赏从月中落下的桂花。海石榴就是山茶花,灵隐寺的山茶花使得白居易陶醉于其中。皇上的圣旨下来了,催促白居易离开杭州。灵隐寺的僧人和杭州百姓是多么舍不得白居易离开啊。烟雾从灵隐寺上方升起,遮暗了寺庙,笼盖了翠竹。被雨打落的梅花使得树林更加幽香。白居易告别了白石桥和多次进入的飞来峰下的山洞。沿着灵隐寺到西湖的九里松路,白居易骑马缓行。别了,灵隐寺。白居易不想离开灵隐寺,但是冷泉却一路把白居易送下了山。“谁教冷泉水,送我下山来”以拟人化的笔触指明冷泉最终流入西湖,同时也表现了白居易对灵隐寺的眷恋。

(本文节录自刘亚轩《白居易与苏东坡的灵隐情》,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