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禅心澄水月 法鼓聚龙鱼——灵隐寺楹联的生命美学阐释(上)
编辑:两车 日期:2025-03-10
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的灵隐寺,至今已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作为江南著名古刹,灵隐寺是佛教文化和艺术的聚集荟萃之所。历史上有君王贵胄、俊雅贤达感于灵隐寺的自然与人文的美景雅韵,写下诸多感悟、赞美之言,有的以楹联的形式流传至今。这些楹联,从内容上看,展现了佛教理念的丰富内涵以及佛教审美的独特品性,如佛教修行者以普度众生的行动来践行对生命的珍爱,在禅修境界中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美的契悟,在自然之美中感悟人的生命之美等。这些十分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本文以当今生命美学为视域,对这些楹联所承载的佛教理念进行美学阐释。此楹联将外在修行场景与修行者内在境界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作者将碧水环绕、明月当空的灵隐寺之修行环境,与灵隐寺僧人通过禅法修习而获得的内心澄澈的境界,进行了心境交融;具有严整修行秩序的灵隐寺,法鼓声阵阵响起,将包括龙、鱼在内的众生感召、聚集在灵隐寺这一道场之内进行佛法修习。此处的“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属于“天神”的地位,或专指人间帝王;而龙在印度佛教中是属于六道之一的畜生道;然而,佛陀将修行境界高深的佛法修行者称为“龙”,这与中国文化的“人中之龙”的涵义相合。由此可知,此楹联的下联也可理解为:灵隐寺的巨大的感召力将包括佛门修行高深者(佛门龙象)在内的众多的修行者都聚集到此。我们知道,被称为“佛心宗”的禅宗是以修心为其圭臬和宗旨的。灵隐寺在历史上长期以禅宗修行而立寺,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康熙帝赐名“云林禅寺”。于灵隐寺修习禅法的修行者,长期处在杭州的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之中,会净化其内在精神世界,从而唤起他们对心灵清净之美的感悟,他们也会将这一清净之美投射到世间一切之物上。此时修行者的生命中充满和呈现出清净之美,也可以说修行者已经过着一种审美的人生,正与生命美学所谓“生命即审美,审美即生命”、“审美是人类的最高生命”的理念相契合。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是南宋至元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他的这幅楹联是对灵隐寺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描写。此楹联的意思是说:灵隐寺对面灵鹫峰下的龙涧,其水泠泠,周围山风阵阵;万千峰峦、沟壑之上有松涛之声,远连着大海的茫苍气韵。灵鹫峰周围的云已经收敛散却,从千年古老的桂树下遥望明月,明月映照着西湖,湖水泛着明亮的光辉。我们看到,赵孟頫的楹联所描绘的灵隐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充满生机和壮美的气韵的,当然,此楹联并没有凸显出灵隐寺特有的佛教文化韵味。从生命美学的视域来看,首先,此楹联所呈现的自然生态环境之美,正是楹联作者以审美的视域、欣赏自然而得出的美的感悟。我们从文学史得知身为诗人、文学家的赵孟頫所经历的一生是“审美的人生”,由此楹联正可以窥测出其“审美的人生”的审美活动之一隅。其次,此楹联所透出的自然生态的盎然生机和壮美之韵,虽然与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所讲求的清净之美有一定差异,但是,若从生命美学所强调的“人与意义”之第三维度即人的生命希冀超越有限的束缚与限制、进入到无限的自由的方面来说,两者同样都是以追求自由境界为宗旨的。(未完待续,本文摘录自郭延成《灵隐寺楹联的生命美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