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八指头陀诗中的灵隐

编辑:两车 日期:2025-08-18


清末民初的佛教领袖、禅宗高僧,同时也是著名诗僧的八指头陀,或因漫游,或是途经,或是专程,曾经多次到杭州,并留下了二十多首吟咏和赞美杭州西湖和灵隐寺等风景名胜的诗篇,尤其是位于西湖以西的灵隐寺,八指头陀不仅曾写诗赞美过在灵隐寺出家并常住的济公活佛,而且还到该寺,题诗纪其景致之殊胜。


八指头陀对灵隐寺高僧济颠,即民间传说中的济公活佛,非常佩服。据明吴之鲸《武林梵志》谓其为台州李氏子,“年十八赴考,因过灵隐,适瞎堂远公开席其间,济以宿缘求度,遂为沙门,而举止脱略,与小乘执相诸僧忤,乃讦其犯斋及不循律仪过。远批云:‘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意以颠含真义而远亦似知之,惟庸众之终不释然也。时德辉禅师住持净慈,与瞎堂为法伯仲,一见而深器之。”济公活佛显然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神异故事的高僧,后人以他的这些神话传说为依据,专门造了一处院子纪念他,命为济颠游戏院。八指头陀来游此园,并题诗云:

和尚风流也出群,却来花下伴红裙。

那知醉倒笙歌里,还似青山卧白云。

在八指头陀看来,济公活佛虽然是位和尚,但其风流潇洒,却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民间传说他时常出入秦楼楚馆,与娼妓为伴。但人们哪里晓得,他即便醉倒在笙歌丛中,也不过像青山上飘来一朵白云一样,还是保留了自身的纯洁。八指头陀出身于极度贫寒的民间,很能理解当时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娼妓的苦难,因此他认为济公活佛的“花下伴红裙”,是与这些苦难深重的女子结缘并救赎他们的方便之举。



八指头陀非常喜欢灵隐寺前的冷泉亭。唐白居易有《冷泉亭记》,极写此亭风景及情趣之美妙殊胜。南宋词人辛弃疾亦有《满江红》一首专写冷泉亭之美:“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写出了风景的优美与词人的惆怅,缠绵悱恻而又不失苍凉慷慨。八指头陀《夏日题灵隐寺》也是单说冷泉亭的奇妙:

六月林深暑不侵,松风万壑似鸣琴。

愿持一钵冷泉水,洗尽人间热恼心。

冷泉亭的周围,森林茂密,即便在暑天六月,在这里也不会受到暑热的侵扰。而一阵清风袭来,吹动山壑中的松树,发出飒飒的声音,如同弹奏古琴一样悦耳动听。此时八指头陀身沐清凉,想到的却是尚在热恼中的众生,他多么想端起一钵冷泉的凉水,为人们洗尽心灵中充斥的炎热和烦恼啊!我们说,八指头陀时刻都不忘发心将烦恼的众生引入到佛法的清凉之中来,正是八指头陀慈悲心重的集中体现。



八指头陀对灵隐寺的飞来峰也很喜欢。唐张祜、宋王安石、明查继左等,均有诗题咏此峰,因而也是灵隐寺的一处胜景。而在八指头陀的眼中,这座飞来峰除了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之外,还充满了禅意,因此他在《题灵隐飞来峰》连声发问:

笑问飞来峰,毕竟来何处?

既然飞得来,为何飞不去?

既然名曰“飞来峰”,那么肯定是从别的地方飞过来的,八指头陀据名发问,你究竟是从何处飞到这里来的呢?既然可以飞过来,那么也就意味着可以飞过去。但是,这座山峰安于此地有很多年了,为什么就不再飞走了呢?我们说,飞来峰的名字本来就极富有诗情画意,而经八指头陀这么两番发问,无形中又为之增添了不少禅宗的意趣。


灵隐寺得西湖山水之助,更加显得幽美;西湖得灵隐寺点缀,更是增添了空灵。八指头陀在西湖边上,在灵隐寺里低回徘徊、流连忘返,受到美妙山水的激发,故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那么多美妙的诗篇,并进一步丰富和加强了西湖与灵隐的文化底蕴。


(本文节录自苏州大学韩焕忠《八指头陀诗中的西湖与灵隐》,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