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漫步在古木参天的灵隐寺中,感受着沉沉钟鼓与蔼蔼香云对烦躁心念的涤荡,注视着巍峨的殿宇和庄严的佛像,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历代高僧大德和护法善信们为何对寺院的修建孜孜不倦呢?
弘法利生的道场
我们都知道,佛法僧三宝,乃无明长夜之灯烛,生死苦海之舟航,是一切苦恼众生的依怙。而佛陀灭度后,佛法二宝皆需要僧宝的住持方能久住世间。就以佛法在汉地的流通来说,若无玄奘大师远涉流沙西行求法,再以高深智慧和无碍辩才精心翻译,卷帙浩繁的佛法经论如何流传中土?若无智者大师、贤首国师等高僧代佛宣扬、疏钞释义,甚深微妙的经中妙理如何能被理解?若无马祖大师、百丈大师等禅宗祖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丛林、立清规,佛教又如何能够绵延不绝地传承至今?可见僧宝之重要性。
而无论翻译经典、宏宗演教,还是规范修学、改革制度,皆须有其道场,故宋仁宗《赞僧赋》中对出家人的描述道:“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因此,寺院不仅仅是供养诸佛菩萨、安放三藏典籍的所在,更是出家人修学办道、弘法利生的基地,是佛法流传世间的重要体现,古德常说的“建寺安僧”,其含义便在于此。

培植善根的宝所
很多对佛教稍有了解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心中有佛就好了”,更有甚者,还会将道济禅师的原意断章取义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稍一扪心自问便可知这类想法的荒唐:一天二十四小时中,能够忆念佛陀、依教奉行的时间究竟有多少?除了遇到苦难挫折来哭天喊地祈求保佑时,平日里心中长留的究竟是佛祖,还是贪嗔痴慢疑呢?
尽管真如自性人人本具,可是烦恼障蔽积习深厚,惑业苦三轮转不息,因此对我们这些具缚凡夫来说,真正做到“心中有佛”“佛祖心中留”是很难的。而寺院的存在便提供了一种机会,一种让众生通过寺院里的佛像、幢幡、经书、法器的提示而生起忆念三宝之心的机会。即便我们不学习佛法,看到寺院墙壁上的一个“佛”字,听见殿堂之中师父们读诵经典的声音,便已能够种下无量善根,作为将来得以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的远因;更何况是是常来寺院,礼佛忏悔、听经闻法、护持道场,所得利益自然不可限量。因此,寺院并不是“许愿”“还愿”的交易场所,而是为众生种下得度因缘的宝所。

功不唐捐的福田
正因寺院具有以上种种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修建寺院便不仅仅是为了僧团,更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佛法僧三宝长久住世,为了给四众弟子安心修学,为了世间的苦恼众生点亮一盏出离生死的指路明灯。所以印光大师曾说:“三世诸佛无不令人建立塔庙,造佛形像。以其一经触目,八识田中已种成佛种子,从兹渐渐增长,毕竟得成觉道。由是历代圣君贤相、通方哲人,多皆建立塔庙于名山胜地,令见者闻者,同种善根。”
因此,当我们遇到修建寺院,若能随分随力地护持供养,所获福德不可思议。若能在此基础上,以此功德回向法轮常转、利乐有情,所获福德也就不仅局限于财物供养,而有了如说修行、摄受众生等法供养的内涵。无论财供养还是法供养,无论供养多还是少,皆是在为成就佛道积累菩提资粮,正如《法华经》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灵隐寺保护性修缮项目
巍巍灵隐肇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至今已历千七百载,法脉赓续,高僧辈出,鼎盛时期曾具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舍一千三百间,住众三千余人,冠绝东南。欣逢盛世,政通人和,佛道遐昌,宗风普扇,阖寺大众谨遵佛制,安心办道,琳宫梵宇,仍还千古之旧观,暮鼓晨钟,复焕一时之新相。然因建筑年久,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安僧弘法需求,为消除千年古刹安全隐患,改善四众弟子修学环境,提升各地游客游览体验,现启动灵隐寺保护性修缮工程,对寺内所有殿堂进行加固修缮,恳请护法檀悦,遇兹盛举,慨发喜心,福慧同修,随缘乐助。俾修缮工程指日成功,最胜觉场经劫常住,则功无虚弃,福有攸归。一念功德,种善根于福田;千生胜缘,超道筏于彼岸!有意随喜者可至灵隐寺伽蓝殿登记办理,客堂咨询电话:0571-87968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