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察祖《十玄谈》第九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实际上也是对学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的手法。怕学人在用功上迷执死法而给与否定,使其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在参禅上讲,真正的宗师,决不以实法与人,随时给学人拨转迷头,令其处处无碍,事事圆通。禅的真实相,是本来无物,说似一物即不中,“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愧。”从这点出发,一切言语,一切心行,都是多余的,岂能停滞在无心是道上面?当知以为“无心”还是一种执着。为了打破“无心是道”,使学人在参学上活泼泼地见性成佛去,所以说“无心犹隔一重关。”
明白了祖师否定无心是道的意趣,还是扶着这根拐棍去努力用功,猛参实究。黄檗说:“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向外求佛,着相修行,那就永远求不到佛,修不了真正清净的行。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对境心不起,主要在忘心,如果不忘心,对境必着相,无相的一真法界,怎么会现前呢?所以欲忘境最好是忘心。但用功人往往不敢忘心,恐怕忘心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无念之时,正是孤明的心,保护孤明,就是修禅最好的一着子。这个方法要求学人,对已经生起的心,不让它继续生;对未生起的心,不让它生起。不续前,不引后,中间自孤。黄檗说:“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但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现在事念念不停,不要把捉。于一切事,但知无着。无着者,不起爱憎心,现在心自绝。于三世事不生心,则心忘境自空。南岳怀让禅师礼拜六祖,六祖问他什么物、恁么来?怀让答曰:“说似一物即不中。”问:“还可修证不?”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马祖示众也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无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虚灵本心无物可比,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此虚灵的本心,不可染污,不必另用心修行,只对孤明历历的心加以保任护持,令不染污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