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的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6-23 23:09

    "妈妈教的"是我与德国同事们谈起他们的生活小习惯时常常听到的回答。"走在街上,你们为什么不把手里的小废物随手扔在地上?""为什么每到周五的晚上你们就要把家里的洗手间(浴室和厕所〕擦得亮亮的?""为什么你们每两周要换一次家里的床单?""内衣为什么总要先用80-90度的热水洗头遍?"……,听了我的这些问题,那些德国同事们往往会两眼一瞪,先做出一个对我的提问感到惊奇的表情,然后用一种这是天经地义的常识的口气说:"是妈妈从小教的。"

    后来,我在德国的各种场所仔细观察,我发现德国妈妈们教的又何止是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在公园,我看见悠悠漫步的妈妈在鼓励自己幼小的孩子把手中的糖纸放进垃圾箱;在路边,我看见等候过马路的妈妈在教学步的孩子辨认红绿灯;在朋友家做客时,我看见当主人的妈妈在指导自己呀呀学语的孩子走上前去,与客人握手、问好并自我介绍。德国妈妈们教的内容真的是很多很多。从这样的观察中,我看到了妈妈们的教导对整个民族素质的形成所产生的威力。

    眼下"文明"成为媒体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可是,当你想在普通人中议一议"文明"时,十有八九你会听到这样的哀叹:"咳,国人素质太低了!"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到开车不礼让、行人乱穿马路等等,从这些现象来看,抱怨"国人素质有问题"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当我在德国了解到那里的公民素质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之后,我不再认同"国人素质有问题"这一说法了。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作个调查:中国有多少妈妈教过自己的孩子这些环境行为常识?结果可能是:比例较低。这意味着:我们的许多孩子从小在妈妈身边得不到任何环境行为规范的指导。孩子们长大之后,成了没有良好环境公德习惯的人,这时来怪罪他们"素质太低",这不公平。就好比对待一个从未上过学的人,却要求他能写会算,若不会,就是"素质有问题"。这样的责备似乎太简单,除了使国人丧失自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一个人的素质是在父母和社会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的。童年时期,孩子对母亲天生的依恋使他们把母亲的教育看得很认真,甚至很神圣。这时,妈妈教的规矩最容易深入孩子的内心。孩子一生下来,妈妈们就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希望他们长大要有出息,要成材,甚至要成名成家。在忙着为孩子开发智力、培养专长、聘请家教的同时,妈妈们万万不要忘记自己对孩子的环境行为教育应尽的责任。

    许多妈妈可能会说:我们小时候遭遇了文化大革命,自己从小没接受过素质教育,叫我们怎么去教孩子呢?其实,在素质教育方面缺了课的妈妈们只要从以下两方面留一留心,就能完美地胜任孩子的素质培养了:

    第一方面,教导自己的孩子遵守社会法规。比如,上街时教孩子认"禁止乱扔果皮纸屑""请走人行横道线"等等标牌,给孩子解释这些规定是什么意思,并告诫自己的孩子:不管别人怎么做,你自己一定要遵守社会规则行事;第二方面,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的一切文明行为给予高度赞扬,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的心灵纯洁,很愿意参与做好事,表现好的行为,如果妈妈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孩子就会觉得获得了最高的奖赏,他们会更努力去做。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好行为反应冷淡,甚至恶言恶语责备孩子,就会破坏孩子公德意识的建立。不久前,一位小学生在听了"一次性木筷与森林破坏"的讲座之后回家告诉妈妈,今后外出吃饭要自己带勺子,而不再使用餐馆提供的一次性木筷子。这本该受到妈妈的高度称赞,可他的妈妈却冷冷地回了一句:"神经病!"。这使孩子关心环境保护的公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到学校问老师说:"我这样做,是神经病吗?"可见,妈妈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随意随说出的话,会在孩子的心灵上起到极具伤害力的作用。要不是这位小学生的老师对他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不定,这个孩子也就会慢慢变成一个随大流,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一个本来具有良好公德意识的孩子就会因为妈妈的责备而在社会上消失。

     "妈妈教的",让我们记住这句话的份量,为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位合格的公民,每个母亲都应作出自己的努力。当你的孩子长大之后,获得社会的接纳,受到他人的尊重时,你会幸福地听到他在说:"这是我妈妈教的!"

     性恩手记:佛性就在各人内心,只是因为各种无明尘垢的蒙蔽,使它不能显现自性光明。如果当父母的,能作为孩子生命里第一个也是一生中为他(她)扫去各种不良习气尘垢、擦亮他(她)自性光明的"护花人",那么,即使他(她)不能完全获得佛性,至少也可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为人称赞的、完善的"人"。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