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4-10-16 09:46
南宋松源崇岳禅师属于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在住持江浙六所禅寺之后,晚年住持灵隐禅寺六年,道法益盛,弟子很多。在松源之下第三四代的法系中,既有到日本传法的中国禅师,也有从中国求法而归的日本禅师,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松源崇岳所处时代和法系
松源崇岳生活在南宋前期,先后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和宁宗四朝,是著名禅师之一,传承临济宗杨岐派圆悟——虎丘法系的禅法。
南宋时期,禅宗临济宗杨岐派是继黄龙派之后最兴盛的禅派。在杨岐派中,最有影响的是源自以《碧岩录》闻名天下的圆悟克勤的法系。圆悟弟子大慧宗杲的法系形成大慧派,一直辗转传承到明清。另一弟子虎丘绍隆的法系形成虎丘派,一直传承到现在。
虎丘绍隆(1077-1136)曾在圆悟身边二十多年,晚年应请住持苏州虎丘云岩禅寺,致力于发扬圆悟的禅法,四方丛林称颂"圆悟之道,复大播于东南" ,门下有弟子六十多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应庵昙华(1103-1163)。昙华晚年住持天童寺,弟子中以密庵咸杰(1118-1186)最有名。
密庵咸杰(1118-1186),俗姓郑,福州福清县人,从昙华嗣法后,先后住持衢州西乌居山乾明禅院、大中祥符禅寺、建康府(治今南京)蒋山太平兴国禅寺、常州无锡县华藏禅寺、临安府(治今杭州)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晚年奉诏住持灵隐禅寺,曾应召入宫为宋孝宗说法,声名显赫一时。戒行高洁,应机接物威仪峻整,严于律众。门下弟子中最著名的有破庵祖先、松源崇岳、曹源道生等人,皆法裔繁盛,传承于后世。在破庵祖先的弟子中有无准师范,其法裔经元明清,一直传承至现代。
二、松源崇岳的生平
松源崇岳(1132-1202),俗姓吴,原籍处州龙泉县(在今浙江)松源,因以松源为号。年二十三岁时离家,在当地大明寺受五戒成为居士,然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佛法。
在临济宗圆悟克勤的弟子大慧宗杲禅师住持径山寺期间(在1137年-1141年之间),应庵昙华禅师在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禅寺传法。崇岳先到径山寺参谒宗杲,当听宗杲称赞昙华"为人径捷"后,立即前往太平寺参谒昙华。
崇岳虽为居士,然而却有参谒昙华的机会。他师事昙华之后,昼夜参究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的语句。一日,他自认为有悟,向昙华述说自己的悟境。昙华未予印可,提示他说:"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大概是说佛在灵山会上以莲华示众,同时也有密语传授;迦叶未讲话,虽仅以"破颜微笑"表示,却也未曾隐藏佛的任何传授。对此,崇岳以含有禅机的语句回答:"钝置和尚!"意为"不回应和尚",回避用更多的语言进行解释。昙华听后,对着他厉声大喝一声,意为对他的回应表示赞赏。从此,崇岳得以在昙华身边朝夕参问。昙华器重他是"法器",用偈颂示意他剃发正式出家,以兴隆禅宗。
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崇岳在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正式剃度为僧,此后游历各地丛林参禅问道。他到福州鼓山,参谒大慧宗杲下二世木庵安永禅师,在彼此参扣之间,表现机敏。在离开时,安永表示自己出语比不过他,但同时提醒他:"开口不在舌头上。"不外是表示:按照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道理未必需要语言表述。然而崇岳当时尚未理解此话的意思。
崇岳后游方至衢州西山乾明寺,礼应庵昙华的嗣法弟子密庵咸杰为师。他对咸杰的任何提问皆迅速作答,然而咸杰皆不予印可,戏称他为"黄杨禅"。黄杨木虽坚密,然而生长缓慢。咸杰大概以此喻崇岳虽是法器,然而磨炼成熟尚须时日。此后,崇岳专心参禅,甚至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咸杰在住持建康府(治今南京)蒋山太平兴国寺、无锡华藏寺、临安径山寺时,崇岳皆侍从在他身边。某日,咸杰举马祖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语句问某僧,他听后豁然大悟,至此才理解木庵安永所说"开口不在舌头上"的意思。在咸杰住持临安灵隐寺时,他跟随前往担任首座。
此后,崇岳应请先后住持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阳山澄照禅院、江阴军(治今江苏江阴)君山报恩光孝禅寺、无为军(治今安徽无为县)冶父山实际禅院、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县)荐福禅院、明州(治今浙江宁波)香山智度禅院、平江府虎丘山云岩禅院,名高远近丛林,投至门下的弟子和参禅者很多。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崇岳奉敕住持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在此度过六年时光,前来受法者日众,门下盛况为一时之冠。
在中国古代,以皇帝为首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十分强大,包括佛教在内的一切社会文化形态皆受到这一体制的影响。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在发展中也必须与此适应。进入宋代以后,禅寺新任住持在升座仪式中为皇帝和地方官祝福,寺院在特定时期为皇帝祝寿祝福的做法已成为定制。反映通行于社会的儒家纲常伦理进一步渗透到佛教之中。
崇岳一生中先后住持七所著名寺院,在住持寺院的升座仪式上先要拈香祝皇帝万寿无疆,然后拈香祝朝廷和地方官员福禄长久,最后拈香报先师密庵咸杰的法乳之恩。这里仅选录《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下所载崇岳在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六月五日出任灵隐寺方丈入院升座仪式上拈香祝圣的一段记述:
拈香云:此一瓣香,恭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次拈香云:此一瓣香,奉为丞相国公、阖朝文武百官资陪禄算。次拈香云:此香爇向炉中,供养前住当山,后住天童密庵先师大和尚,用酬法乳。遂就座。
此外,寺院在每年皇帝生日(圣节)要举行仪式为皇帝祝寿祝福。在现存《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中载有为高宗生日(天申节)、光宗生日(重明节)、宁宗生日(瑞庆节)及为孝宗逝世二周年(大祥)上堂说法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到崇岳禅师对朝廷和社会的看法。例如在《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上记载崇岳住持平江府阳山澄照禅院期间曾为庆祝宋高宗诞辰(天申节,五月乙巳)上堂说法,谓:
天高无极,无极有尊。地厚无垠,无垠有主。胸中怀六合,袖里有乾坤。发大机,显大用,行不言之教,启无为之化。是故诸佛出世,祖师西来,或拈花,或面壁,不立文字,直指单传,亦只明此个无为宗旨。福流沙界,庆袭一人。还委悉么?文明齐北极,寿算等南山。
前六句讲皇帝受命于天,为天下神圣之主,拥有广阔的心胸和非凡的智慧,如同古代圣贤那样,"行不言之教,启无为之化"。他还将"佛法世法"打成一片,认为佛教禅宗所教所化,也不外是这个"无为宗旨"。最后他不忘祝皇帝光明齐北极,寿比南山。
忠于君,孝于双亲,拥护官府,尊敬师长,是古代封建社会对一般民众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忠、孝、仁、义伦理的行为规范。将这些吸纳到禅宗定制礼仪和行为规范之中,自然对维护儒家纲常名教和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禅宗在进入宋代以后受到上从朝廷下至州县统治者的普遍欢迎和支持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崇岳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八月去世,年七十一岁。门下建塔葬全身于北高峰之原,由太中大夫宝谟阁待制致仕、著名诗人陆游撰写塔铭。
松源崇岳生前说法的语录及著述,载于弟子善开、光睦等人编集的《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之中。
三、松源崇岳的禅法
圆悟克勤认为清净心性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同时也是人人解脱的内在依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性受到"无明"烦恼污染,难免轮回于生死长河,如果要达到解脱,只有依照禅宗的宗旨以"无念"、"离见超情",自悟本性,截断生死根源,才能达到解脱。弟子虎丘绍隆经常宣说以心性(也称道、理)为世界万有的本原和本体的思想以及物我一体、心物一如的思想。
崇岳上承圆悟——虎丘的法系,在传法中也弘传这种思想。这里依据弟子善开、光睦等所编《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仅介绍如下几点。
(一)以真如佛性为天地万物之本,解脱之源
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加注重观察和诠释天地万物本体本原的问题。在诸种学派当中,般若中观学派在诠释般若类经典的基础上主张以空为世界本体、本原,在解释空有的场合倡导中道不二的思想。瑜伽唯识学派在系统辨析名相和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以心识为万物之源,主张"唯识无境"。以《大涅槃经》的佛性思想为基础吸收般若空论和唯识心性思想而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性论,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在诠释世界万有的场合以佛性(亦即真如、法性、心)为本体、本原。禅宗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会通空有,圆融色心,更强调心为万物之本,解脱之源。
这种思想到了宋代虽无重大发展,然而各地禅师在说法过程中能灵活地适应时代和环境进行发挥。松源崇岳上承圆悟、虎丘的禅法,在这方面也有所发挥。他在住持平江府阳山澄照禅院时曾说:
化育之本,物我同途。祖佛之源,古今不易。灵然独露,透色透声,坐断千差,孤危不立,如天普盖,似地普擎。若圣若凡,皆承恩力。所以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由方。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佛相无相,其相俨然。山河大地,发异种光,草木昆虫,现殊胜事。(《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上)
这是说,天地间一切现象的生长发育的本原,万物与人、我是相同的。这一本原,也就是佛祖之所以为佛祖的根本,也就是佛性、佛身(法身)、心性。心性虽无形无状,超越于诸种差别之上,然而又普现于山河大地、四面八方,体现为万事万物。崇岳强调,不管是圣贤、凡夫,皆以此心性为本。解脱之源也在心必。
禅宗也称真如佛性为"理",称万事万物为"事",理显现为事,事体现理,认为理事交互圆融,相即不二。崇岳虽也讲"圆融事理","万法一如",然而在现存语录中没有看到更多的发挥。
(二)反复申明禅宗基本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慧能创立的南宗发展成为禅宗主流的过程中,先有慧能之下一、二世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青原行思两大法系的迅速崛起,然后经过唐末五代禅门五宗的迭兴,至宋代禅宗进入了鼎盛时期。丛林间将禅宗基本宗旨逐渐概括为四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对于各地的禅师来说虽已成为口头禅,然而他们在引用中也结合场合机缘作新的发挥。一是表明自己传法是遵循禅宗的基本宗旨的,二是借此教诲门下弟子及参禅者遵照这一宗旨修行,以觉悟自性,达到解脱。
崇岳一生住持过七所著名禅寺,在向门下弟子和参禅者说法或开示的"法语"中,将此宗旨奉为菩提达摩最早倡导的"大法",并结合历代其他祖师的语句加以宣说。现仅引证他的两段法语,然后作扼要解释。
达磨西来,独唱此大法,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持接上机,要利根种性觌面相呈,更不拟议,绰得便行,未为性燥。所以此事无你用心处,无你凑泊蹲坐处,万机收摄不着,千圣罗笼不住。如是参究,如是证入,如是提掇,杀人不眨眼,拶着便转辘辘地,始得少分相应。稍若踌躇,白云万里。
祖师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道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又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如击石火,似闪电光,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不得已,谓之一句,谓之正位,谓之顶门,谓之得住,谓之历历,谓之惺惺,谓之的的,谓之佛未生时,谓之金刚王,谓之无诤三昧。以此修身行己,以此泽及生民,位望转隆,心术愈正。万年一念,万世一时。十方犹目击,造化握掌中,纳须弥于芥子,掷大千于方外,岂难为哉!(两段皆载《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下《法语》)
禅宗自南宗以后,慧能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成为南北丛林普遍遵循的修行宗旨。虽然在各地传法过程中形成种种说法,然而皆蕴含"识心见性"的核心内容,直至形成上述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表述语句,也没有忘记将提倡心性觉悟的菩提达摩奉为最初倡导者。引文中的语句是杂采唐宋禅师的语录,例如 "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大致采自马祖的语录,"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是马祖弟子湖南东寺如会的语录,还有宋代禅师的语录。这两段法语不外是说:
1、禅宗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基本宗旨,虽借助语言文字的经典掌握佛法要旨,然而不迷执语言文字本身,而是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其中蕴含的佛在自性的道理,通过自修自悟来达到解脱。
2、当年马祖教导弟子"即心是佛",引导他们将对外的追求转变为领悟自性。后来发现有人执著此语,便改称"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实际是对慧能"识心见性"的发挥。崇岳的引证,同样是向门下弟子强调应将体悟自性当作修行的根本目标,然而不能执著于文字本身。
3、在修行参禅过程中,要做到断除一切杂念,既要拼除推究、分别、取舍的心理活动和善恶、美丑、是非的差别观念,又不能执意地"寂默",停止正常"见闻觉知"的活动,所谓"更不拟议,绰得便行","此事无你用心处,无你凑泊蹲坐处,万机收摄不着,千圣罗笼不住","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4、这一超脱文字束缚而又不离现实的修行或参禅过程,以及最后达到的境界,如果勉强用语句加以表述的话,可以"谓之一句,谓之正位,谓之顶门,谓之得住,谓之历历,谓之惺惺,谓之的的,谓之佛未生时,谓之金刚王,谓之无诤三昧"。
崇岳当年拜密庵咸杰为师之前,曾以居士身份在应庵昙华门下反复参扣过"狗子无佛性话",一度"豁然有得";在礼密庵为师之后,因听闻"不是佛,不是物"而豁然大悟。从现存他的语录来看,虽没有正面提倡看话禅的记述,然而以上引述仍然可以看到他教人以平常心来对待禅修,在参究中达到解脱。
崇岳在江阴军君山报恩光孝禅寺曾说过:"杀人刀、活人剑,上古之风规,今时之枢要。古人恁么道,太煞小胆。山僧百丑千拙,波波挈挈,也无杀人刀、活人剑,只是当时行脚不著便,踏碎一个破砂盆,直至而今收不得,众中莫有收得者么?"(《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上)所谓"杀人刀、活人剑",原指佛法既能教人达到解脱,也能将人迷惑和束缚。前一种意义喻为活人剑,后一种意义喻为杀人刀。崇岳讲杀人刀、活人剑是"上古之风规,今时之枢要",意味着对此意的肯定。后面虽表示他那里"无杀人刀、活人剑……",实际是以否定的语句对此所作的肯定,旨在引导弟子灵活地对待佛法,应以中道不二的方法对待佛法和流行丛林间的种种禅语,否则它们就会成为迷惑和毒害自己的"杀人刀"了。
(三)强调修行不离日用,"任性优游",在参扣中入悟
松源崇岳和唐宋丛林的其他著名禅师一样,在传法中贯彻了既指出禅法的超言绝相的一面(真谛),又强调禅法和解脱之道不离生活日用的一面(俗谛),并且以灵活的传法方式提示门下弟子和其他僧俗信众。他说: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无一法不是真乘,无一物不是妙用,尘尘尔,刹刹尔,念念尔,如盘走珠,有什么留碍。(《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下《秉拂普说》)
这是说,佛法、解脱之道,自古非圣贤通过语句所传,然而人们日常接触的环境、包括尘埃、国土和时间在内的事事物物,皆体现正法,皆为真如实相的显现。既然如此,到处皆存在入悟的机缘,到处普现解脱之门。
崇岳告诉门下弟子,修行虽有传统的做法,然而毕竟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引导他们在自然而然的修行和生活中体悟自性,领略自己的本来面目。他曾这样说过:
冶父(按:指冶父山实际寺)门风,别无道理,家田米饭,早眠晏起,洗面摸著鼻,啜茶滋却嘴。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孤舟短棹,任性优游,瞥转玄关,纵横妙用,在此了无间然。(《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上《无为军冶父山实际禅院语录》)
若论此事,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大智洞明,千差坐断。大机圆应,著著全彰。所以诸佛出世,为此一大事因缘,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上《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语录》)
宗门下接上根利器,提持出生死,绝知见,离言说,越圣超凡之道妙,岂浅识小见,机境解会。
才涉思惟,形纸笔语言路布,即没交涉。故云道在迩,而求诸远。但能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著衣吃饭,折旋俯仰,一切处著精彩,退步就己,返返覆覆,默默提撕,看是什么,看来看去,看到无滋味,无著脚手处,身心如虚空,亦不作虚空等量,蓦地失脚,踏翻本地风光,直得一回汗出,岂不庆快平生。
此事无你用心处,无你凑泊蹲坐处。万机收摄不著,千圣罗笼不住。如是参究,如是证入。……要须并荡从前学解妄想、情尘胜劣,知见执著,毫末不存,发现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全作用是佛祖,全佛祖是作用。(以上见《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下《法语》)
以上是说,修行不是一味地向外求佛、求法、求僧,关键是体悟自性。解脱之道、真如、佛性是超言绝相的,绝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又超绝于"心知"、"知见"。尽管如此,修行和参禅并非要脱离现实,可以在日夜六时中进行,并不影响"著衣吃饭,折旋俯仰"的正常生活。如果修行者能专心注定一个目标(可以是物、语句、话头乃至一个字),反反复复地参究下去,"看是什么,看来看去,看到无滋味,无著脚手处,身心如虚空,亦不作虚空等量",剔除一切旧有的"学解妄想、情尘胜劣"和"知见执著",便可进入体悟自己本地风光、本来面目的解脱境界。
在这种描述中,可以理解是包括参扣"话头"做法的,即修持看话禅。
(四)认为世与出世不二,佛法世法可打成一片
主张世与出世相即不二,是禅宗特色之一,是禅宗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崇岳传临济禅法,自然也有这方面的说法。现存这方面的语录不多,然而从这些语录中仍可看得十分清楚。他在住持无为军冶父山实际禅院期间,曾在某年元旦上堂说法中表示:
事事成现,有时放行,有时坐断,不惜两茎眉和,坐盘掇转。佛法世法,都卢一片。既是佛法世法,如何得成一片?但辨肯心,必不相赚。
意为通过长久地修持禅法,进入入悟的境界,便会体认佛法与世间法原来是彼此融合的,离开世间法也就没有佛法。这有点像《金刚经》所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另外,在前引崇岳教导门下通过专心参究一个目标的语句后面尚有这样的话:
……蓦地失脚,踏翻本地风光,直得一回汗出,岂不庆快平生。便乃随机应物,信手拈来,信口便道,现成受用,着着有出身之路,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却就他真正善知识决择深奥,如人入海,旋入旋深。才有执著,自负依他,便同外道。(《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下《法语》)
崇岳是说,如果体悟自性,便可摆脱一切执著与束缚,进入精神高度自由的境界,认识到佛法与世间法是圆融为一体的。
四、松源法系及其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的地位
松源崇岳生前已是远近闻名的禅师,在住持七所寺院过程中培养出很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宁波府天童寺灭翁天目文礼禅师、温州龙翔寺石岩希琏禅师、明州雪窦寺大歇仲谦禅师、杭州净慈寺谷源道禅师、湖州道场寺运庵普岩禅师、镇江府金山寺掩室善开禅师、平江府寿宁万岁禅寺无明慧性禅师等人,活跃于江浙各地传法。在松源法系的后裔弟子中,有的东渡日本传法,也有来自日本的求法僧,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临济宗杨岐派虎丘下二世密庵咸杰的弟子中,有三人的法系对日本临济宗最有影响:一是破庵祖先法系,弟子无准师范的门下有日僧圆尔辨圆,是日本"兼修禅"的代表人物之一;另有兀庵普宁、无学祖元先后到日本传法;二是曹源道生法系,曹源下三世一山一宁作为元朝使者东渡日本;三是松源崇岳,松源下二世兰溪道隆、下三世弟子大休正念、西涧子昙、四传弟子明极楚俊、竺仙梵仙皆东渡日本传法,此外另有下三世南浦绍明、无象静照,下四世月林道皎、石室善玖,下五世愚中周及皆是日僧。
现对松源法系赴日弟子及日僧略作介绍。
(一)松源法系赴日传法僧兰溪道隆、大休正念、西涧子昙、明极楚俊、竺仙梵仙
兰溪道隆
兰溪道隆(1213—1278),俗姓冉,南宋西蜀涪江(当为涪县,在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人 。嗣法于松源下一世无明慧性,听说日本正在兴起禅宗,决心赴日传法。在宋理宗淳祐六年(日本宽元四年,1246),乘商船东渡日本,经九州福冈、京都,到幕府所在地镰仓传法。
道隆受到幕府执权北条时赖的崇信,请他住持常乐寺,后特建建长寺请他任开山之祖,为天皇和幕府执权祈福。道隆按照宋地仪轨举行开堂说法仪式,在日本引起很大轰动。北条时赖常在政务之暇入寺参禅,听道隆说法,后礼道隆为师出家,法名"觉了房道崇"。部下同时追随他出家的很多,对禅宗在日本的迅速兴起推动很大。此后北条时赖称"相州禅室"或"最明寺禅室"。
在龟山天皇正元元年(1259),道隆奉诏到京都住持原由日僧荣西创建的建仁寺,成为建仁寺(当时因避讳称建宁寺)第十一世住持。嗣后,建仁寺第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代住持皆属道隆法系。道隆此后应后嵯峨上皇之召入宫说法,对禅宗在京都传播有很大影响。
继承北条时赖担任幕府执权的是其子北条时宗。他自幼受道隆的熏陶,也信奉禅宗,特为道隆建禅兴寺居住。道隆再迁建长寺担任住持,经北条时宗奏请,后宇多天皇赐谥他"大觉禅师"之号。
道隆在日本盛传临济禅法,通过日常说法和实行唐宋丛林清规,推进了中国临济宗和宋学在日本的传播,并对日本武士产生较大影响。
在古代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中,道隆的法系为以建长寺为传法中心的大觉派。在近代日本临济宗十四派中,建长寺派奉道隆为祖师。
大休正念
大休正念(1215—1289),南宋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从松源下二世、径山寺石溪心月嗣法,于宋度宗咸淳五年(日本文永六年,1269)夏天东渡日本。正念到镰仓之后,受到建长寺道隆热情接待,随后受到幕府执权北条时宗、贞时父子的皈依和优遇,历任禅兴寺、建长寺、寿福寺的住持。
大休正念博通佛法及儒、道之学,知识渊博,在上堂说法中常以儒家伦理规范对北条时宗、贞时父子进行教诲和赞颂,对日本巩固武士支配体制,建立武家风范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时元朝不仅已统治高丽,并且准备攻占日本。日本文永十一年(1274),元朝派"征东军"渡海从九州登陆攻略日本,遭到失败("文永之役")。1279年元灭南宋,接着在弘安四年(1281)再攻打日本,又遭失败("弘安之役")。在这期间,在镰仓传法的正念和无准师范弟子祖元等禅僧常以法语的形式增强他们护国胜敌的信心和勇气。北条时宗经常参禅问道,受到正念和祖元等禅师的教示和鼓励,在弘安七年(1284)礼请祖元为师剃发出家,法名道杲。
正念在日本传法二十年,于正应二年(1289)去世,赐谥"佛源禅师",有《念大休禅师语录》二卷行世。正念的法系在日本古代禅宗二十四派中为佛源派或大休派,以镰仓净智寺为传法中心。
西涧子昙
西涧子昙(1249—1306),南宋台州仙居(在今浙江东南为县)人,嗣法于松源下二世石帆惟衍,在宋度宗咸淳七年(日本文永八年,1271)东渡日本,受到京都东福寺圆尔辨圆、镰仓建长寺兰溪道隆的接待。他在日八年回归国内,翌年南宋灭亡。此后,子昙投到天童山环溪惟一门下担任藏主,在不同场合介绍日本佛教及幕府兴禅的情况。
在元大德三年(日本正安元年,1299),当一山一宁奉诏出使日本之时,子昙伴随同往。子昙此后受到幕府执权北条贞时的厚遇,前后任镰仓圆觉寺、建长寺的住持。子昙在日本的弟子嵩山居中(1277—1346),曾入元求法。
在日本古代禅宗二十四派中,子昙的法系称西涧派,传法中心为鎌仓建长寺。
明极楚俊
明极楚俊(1262—1336),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人,嗣法于松源下三世虎岩静伏,先后住持金陵奉圣寺、瑞岩寺、普慈寺和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市)双林寺。在元文宗至顺元年(日本元德二年,1330),楚俊应邀与竺仙梵仙一起赴日传法,同行者有入元求法而归的日僧雪村友梅、月林道皎、天岸慧广、物外可什等人。翌年,后醍醐天皇礼请楚俊入宫问法,赐以"佛日焰慧禅师"之号。应幕府之请住持鎌仓建长寺,后奉诏入京住持南禅寺、建仁寺。
在日本古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楚极的法系称"明极派",传法中心为京都南禅寺。
竺仙梵仙
竺仙梵仙(1293—1349),字竺仙,自号"来来禅子",俗姓徐,嗣法于松源下三世、金陵保宁寺古林清茂(1262—1329)。
梵仙与明极楚俊一起东渡日本,先在鎌仓建长寺楚俊门下担任首座,后应幕府前执权北条高时之请住持净妙寺。此后受到室町幕府将军足利尊氏、足利直义的优遇,先后住持京都南禅寺、建长寺及镰仓净智寺。梵仙还曾受到花园上皇及大友贞宗、大友氏泰父子的崇敬。
梵仙学识渊博,善偈颂,现存《语录》四卷、《补遗》一卷及《来来禅子集》、《来来禅子东渡集》、《来来禅子东渡语》、《来来禅子尚时集》各一卷。梵仙与其他清茂的弟子在日本五山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日本古代禅宗二十四派中,竺仙梵仙的法系称"竺仙派",传法中心为鎌仓建长寺。
(二)松源法系的日本求法僧南浦绍明、无象静照、月林道皎、石室善玖
日本大应国师南浦绍明
南浦绍明(1235—1309),俗姓藤,日本骏河国(今静冈县)人,十五岁时出家并受具足戒,曾在镰仓建长寺兰溪道隆的门下参学。
在日本龟山天皇正元元年(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西渡入宋,遍游江浙参访名师。听说松源下二世虚堂智愚(1185-1269)在杭州净慈寺传法,声闻丛林,便前往参学,后受任寺院知客。在智愚迁任径山万寿禅寺住持时,绍明随同前往,继续参学。从智愚嗣法后,于咸淳三年(日本文永四年,1267)秋天回国。临别,智愚特赠诗偈曰:
敲磕门庭细揣摩,路头尽处再经过,
明明说与虚堂叟,东海儿孙日转多。
他赞许绍明入宋后曾历参丛林,潜心参学,曾告诉智愚日本禅宗日盛,松源法系的儿孙不少。绍明在宋地前后九年,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说法和撰述。
绍明回国后,先到镰仓建长寺道隆门下任主管寺院经藏的藏主,受到道隆信任,允许他堂秉拂说法。文永七年(1270),绍明到九州筑前(在今福冈),先后住持兴德寺、崇福寺,聚徒传法,逐渐名闻遐迩。后二条天皇嘉元二年(1304),绍明奉诏入京进宫为龟山上皇(出家称"法皇")说法,受到赞许,出任万寿禅寺住持。接着,后宇多上皇在东山为绍明建嘉元禅寺,请他为开山祖。德治二年(1307),绍明应幕府前执权北条贞时(出家法名为"崇演")之请到镰仓住持建长寺。一年之后,即花园天皇延庆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已进入1309)去世,有《圆通大应国师语录》二卷行世。花园天皇赐谥"圆通大应国师"之号,
绍明从南宋回国到去世,传法四十多年,有僧俗弟子上千余人,著名嗣法弟子有京都大德寺的宗峰妙超、南禅寺的通翁镜圆和绝崖宗卓、建仁寺的可翁宗然、万寿寺的即庵宗心、九州圣福寺的月堂宗规、镰仓建长寺的物外可什、九州崇福寺的峰翁祖一、京都妙兴寺的灭宗宗兴等人,其中宗峰妙超是京都大德寺的开创者。
在日本佛教史上,大应国师南浦绍明、弟子大德寺开山大灯国师宗峰妙超、再传弟子妙心寺派开山关山慧玄的法系,在二十四派中称为"大应派"、"应灯关派"乃至"关山派",以京都大德寺、妙心寺为中心向各地城乡传法,成为近代以后日本临济宗的主流派。
无象静照、月林道皎、石室善玖、愚中周及
无象静照(1234—1306),在宋参学十多年,精通汉语,回国后先后协助宋僧道隆、正念、祖元传法,曾撰《兴禅记》上奏朝廷,驳斥比睿山天台宗僧众诬陷迫害禅宗。在日本古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无象静照的法系为法海派,传法中心为鎌仓净智寺。
月林道皎、石室善玖皆嗣法于松源下三世古林清茂。月林道皎随竺仙梵仙、明极楚俊同到日本。
愚中周及(1323-1409),日本美浓国岐阜人。在日本历应三年(1340)入元求法,参访名师,后嗣法于松源下四世金山寺即休契了,担任过侍者、知藏。
周及于元至正十一年(日本观应二年,1351)回国,先在京都天龙寺梦窗疏石身边任侍者,后应请在京都南禅寺龙山德见门下任书记,逐渐出名,应请住持天宁寺,晚年为安艺国(广岛)佛通寺开山。他的法系在日本古代二十四禅派中称愚中派,传法中心为广岛佛通寺。
宋元期间,是继隋唐之后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潮。主要标志是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当中,江浙一带的临济宗、曹洞宗禅僧发挥了重要作用,松源崇岳的法系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一支。日本江户时期元禄三年(1690)师点在新出版的《松源崇岳禅师语录》的后序中说:"曹溪的流,东入日国二十余派,出自松源者居其十。"这说的当为概数,实际有八个禅派。(作者:杨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