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嫉妒,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见到他人做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觉不欢喜。见到他人荣华富贵,自己心中便感觉到不能忍耐。这便是嫉妒心现前了。嫉妒虽不是根本烦恼,却是重障。因为它能嫉害贤人,能障碍善事。如果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毁谤,甚至破坏,不但障碍了善事,而且嫉害了贤人,其罪过不是很大吗。而且障碍他人即障碍自己,因为忌害贤人,自然会亲近恶人。障碍善事,自然会做恶事。近恶人,做恶事,不是障碍自己吗。随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属。前一是对治的恶法,后二是生起的善法,能灭恶生善,故须发此大愿。随喜功德,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这里通指一切
发布时间:2022-07-18
如来一代所说诸法,举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此五宗者,悉皆显示佛之身口意三业,戒定慧三学,与夫一切三昧万德。固无可轩轾抑扬,拣择取舍者。然在学者修习,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门深入,较为省力。而此五宗,无不以律为根本,净为归宿,此在佛世已然,况今末法时代乎!以净土法门,彻上彻下,三根普被,凡圣同归。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罪人,亦可预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门皆仗自力,非到业尽情空,不能了生脱死;净土法门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即可带业往生。二法相较,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
发布时间:2022-07-17
以上略释十大行愿,向下广释。华严经中,随拈一法,皆具十法,以六相圆融,互摄互融,一中具十,表十十无尽。经中未明指出一中具十之文,而学法人不可不知也,故将一门具十之义,特列总别十门之相,俾一览便知。先明六相十大行愿为总相,一一行愿为别相,同称行愿曰同相,礼异赞等曰异相,共成普因曰共相,各住自位曰坏相。后明一门具十礼敬诸佛:二便礼便赞,三身心供养,四为忏而礼,五喜德而礼,六礼请为说,七礼请住世,八学佛礼佛,九顺自性礼,十向佛而礼。称赞如来:一便赞便礼,三称德法供,四忏谤佛业,五喜德而赞,六赞德请法,七不赞佛隐,八学佛赞佛,九顺性而赞,十向佛而赞。广修供养:一身业供养,二口业供养,四为忏供养,五喜德
发布时间:2022-07-01
读诵过《华严经》的朋友可能都会注意到,在唐译八十华严的每一卷末都有一个简短的六句赞,计有十二首(若连四十华严最末之普贤十大愿王一卷,则有八十一卷经文,十三首赞),供念诵者于读至一卷结尾时唱诵。赞文言辞精炼、文句优美,对我们了解华严大经的妙义、体会华藏世界的庄严多有裨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这些赞文,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11至3卷世主妙严品第一华严海会 舍那如来莲华藏海坐华台 诸佛叹奇哉万象昭回 幽暗一时开24至5卷世主妙严品第一华严海会 宝藏灵文大千经卷一微尘 剖出在当人华雨缤纷 法界普熏闻36至8卷如来现相品第二 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 华藏世界品第五华严海会 十圣三贤华台宝
发布时间:2022-06-29
一者礼敬诸佛礼者,身礼拜。敬者,语意恭敬。诸者,不定之词。或礼过去佛,或礼现在佛,或礼未来佛,皆约事相说;若约法性佛,则无三际之分。然礼法性佛,不离事相佛;礼事相佛,亦不离法性佛。礼法身佛亦即是礼报化佛。五体投地礼敬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又起敬信善。二者称赞如来佛之名号,德行所成,故念佛号即是称赞如来德行。读诵大乘经典亦是赞佛,以一切经中皆称赞佛之功德故。称赞如来,有赞因佛、赞果佛之分,称赞万德洪名,是赞果佛;如云人人具有大方广,即是称赞因佛。称赞如来,除恶口障,得辩才果报。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财供养,有法供养。就财供养说,财物为众生受用物,难舍能舍,得大富报,非经商者一本万利之可比。法供养
发布时间:2022-06-25
《华严经》是世尊成佛之后,将自己所证得的境界,说与圆顿大根众生听的。经中具有无量法门,无量义理,圆顿大教,都在这部经里。我们读了《华严经》,方知佛位之高,法义之广,所谓“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其中,《华严经》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是全部华严经的纲领。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此品,则末法时代的众生,实在没有办法“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如果我们能了解十大愿王,即相当于间接了解了全部佛法。普贤十大愿王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礼是礼拜,敬是恭敬,诸佛是尽虚空,遍法界,刹中尘,尘中刹,重重无尽的诸佛。同是礼佛,所得利益却因发心不同而有种种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十种不同的礼佛方
发布时间:2022-06-22
每每到了寺院,除了借着清幽的景致,暂时摆脱尘劳,感受一份难得的清净之外,对很多人更重要的是,走近寺院的殿堂,去向诸佛菩萨顶礼、问候,表达虔敬的心意。也有人问: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何必一定要礼敬诸佛呢?这话说的是不错,不过我们要细心地来想一想:既然每一种法门都可以入道,那么世尊只要说一种法门令我们入道就好了,又何必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呢?这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的缘故。烦恼如病,法门如药,有了何种病,即用何种药对治,把病治好了,即是得到了药的利益。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有了什么烦恼,即用什么法门对治,把烦恼治好了,即是得到了法门的利益。礼敬诸佛,就是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的。因为众生执
发布时间:2022-06-20
入,证入也,有能、有所。不思议境界为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言不思议者,心言罔及故。问:何法心言罔及为不思议?答:即解脱境是。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不思议者,具含四义:一事相,境界无边,故不思议;二理性,境界深远,故不思议;三理事无碍,故不思议;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不思议。言解脱,亦有二种:一作用解脱,谓作用自在,脱拘碍故;二离障解脱,谓用二智照,离二障故。由于内体无障,故得外用无累,二义相成,总名解脱。境界亦二:一分剂境界,如国疆域各有分剂,佛与普贤德用分剂无能及故;二所知境界,理境深远,事境无边,事理无碍,性相融通,唯佛与普贤方究竟故。由于内证所知无边之境,故能外用无有涯涘,二义相成,总名境
发布时间: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