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随喜功德愿第五大愿:随喜功德。此四字扼要在德之一字,德作得释,即从功行上心得也。凡人一生所作事,不自检点,都糊涂自了,急宜摄心仔细思之,从六根门头参透,功过孰多,得失孰多?较量过后,痛下警察悔改工夫始可。不尔,便从糊涂生来,从糊涂死去。一生不明因果,忽略功德,从身口意积成种种罪业。举足动步,莫非是罪;伸口胡言,莫非是辜。此之谓可怜愍者!所以菩萨随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种说:一、世间法,为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庆悦赞叹,不生烦恼是。二、出世间法,为无漏功德。了生脱死,广修六度是。但世间功德为有漏,出世功德为无漏。倘能随喜而修,以世间一切之因,回向无上菩提,亦可转有漏为无漏矣。
发布时间:2021-08-16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各种宗派交相辉映,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都曾在唐代佛教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并涌现出大批高僧、祖师。其中,华严四祖清凉国师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大师一生经历九代帝王,当过七帝门师,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中有四十齿,识者一见而知其非常人。大师一生弘扬《华严经》,被视为华严菩萨化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传奇祖师的一生!清凉国师(737—838,一说738—839),名澄观,别号大休,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中,大师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
发布时间:2021-08-12
很多朋友来到灵隐寺,出于对佛法的恭敬,都会逐个殿堂进行参拜,并且一直坚持到处于寺院中轴线上最高处的华严殿。所谓华严殿,顾名思义,就是供奉“华严三圣”的殿堂。“华严三圣”是指居中的毗卢遮那佛,东侧的文殊师利菩萨和西侧的普贤菩萨。对于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大家或许并不是特别熟悉,但多少都有所耳闻。唯独对居中的毗卢遮那佛,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困惑:他是哪一尊佛呢?他与释迦牟尼佛又有何关系呢?毗卢遮那佛与左右胁侍的文殊、普贤二位大士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从“华严三圣”这个名称的来源——《华严经》说起。《华严经》描绘了一个庄严神妙、尽善尽美的佛国世界,叫做“华藏世界”。“华藏世界”
发布时间:2021-08-05
《华严经》残册-南宋张即之书纸本-每页31.5×14.3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张即之(1186—1263)宋代书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张即之书法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纵观整个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宋朝书法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北宋其
发布时间:2021-08-02
一 缘起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时迫不及详谈,仅将普贤十大愿王别为解释。二 总标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法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此十大愿王,曾称所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数,约横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竖论也。三 别释甲、礼敬诸佛愿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
发布时间:2021-07-29
大家听《华严经》,须依之修行,则成佛快。何以故?听了《华严经》智慧广大,堪修圆融法门故。故曰:“圆人受法,无法不圆。”若智不圆,则圆法还是偏法,实法还是权法,大法还是小法,出世法还是世法。因随世间心转故,则出世法还是世法,故曰一切法唯心转。前日讲华严悬谈十种缘中第三依主者,主即法主,乃合十法界为一身,亦即合三世间为一身。十法界者,四圣六凡为正报;三世间者,有情世间、正觉世间为正报,器世间为依报;三世间为一法主。要知此义从何下手呢?不知诸位琢磨了没有?晚学琢磨就此一句阿弥陀佛,即三世间以为一身,《弥陀经》上水鸟、树林一切有情、无情皆演法音。约树有七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是器世间说法。约鸟有
发布时间:2021-07-24
1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法界人中像是卢舍那佛的一种形式,从华严信仰而来,即基于《华严经》的法界观,在佛像表面刻绘诸世界形象,表示整个法界皆由卢舍那佛的愿力所化现,借以反映观想所产生的世界形象,实现法界思想的具象化。“人中像”的人中二字意指“人体之中”,旨在表达《华严经》所说的“无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的观念,故人中像一定在卢舍那佛的身上描绘法界诸相,以阐明在卢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诸像无一不现的道理。2“法界人中像”基本出现在5世纪的北朝晚期,多为北齐、北周,存世的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仅有几处:一、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二、山东
发布时间:2021-07-21
华严三圣图南宋-绢本设色规格:133.3×83.3厘米(日)镰仓建长寺藏图中央画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于白色莲花座上,双手作说法印,头戴宝冠,冠中央有化佛一尊。圆形背光以石青色画之,其后有五彩祥云缭绕。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卢遮那”意思是遍一切处,是说佛之烦恼体净,众得皆备,身土相称,能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有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的平等实性,此自性,又称“法身”,因此毗卢遮那佛又称“清净法身佛”。须弥座左右分别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居于画右,乘于青狮背上,手持如意。文殊菩萨全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又称“妙德”、“妙吉祥”,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其坐骑是青狮
发布时间: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