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法界人中像是卢舍那佛的一种形式,从华严信仰而来,即基于《华严经》的法界观,在佛像表面刻绘诸世界形象,表示整个法界皆由卢舍那佛的愿力所化现,借以反映观想所产生的世界形象,实现法界思想的具象化。“人中像”的人中二字意指“人体之中”,旨在表达《华严经》所说的“无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的观念,故人中像一定在卢舍那佛的身上描绘法界诸相,以阐明在卢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诸像无一不现的道理。2“法界人中像”基本出现在5世纪的北朝晚期,多为北齐、北周,存世的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仅有几处:一、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二、山东
发布时间:2021-07-21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槃。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未法众生蒶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宋 黄庭坚《罗汉赞》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一百五十七尊至第一百七十二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壹佰陆拾肆尊慧作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慧作尊者铜像诗 偈心高气傲不胜才,君本星宿下凡来。人间流戏有时尽,衣锦还乡何悠哉。偈解本是天上星宿下凡,因此才华横溢,心性高傲。但世间荣耀总是盛衰不定,不如急流勇退,衣锦还乡,活得清闲舒适。此偈教导我们,正值人生得意之际,不必再参与对功名利禄的游戏追逐,适当时宜急流勇退,如此所归才能平安清闲。尊者法相尊者法相所现为陶然静坐,上衣散开,浓眉亮目,
发布时间:2021-07-20
仙人求度本行经云。阿般提国有巨富婆罗门。姓大迦旃延。与严炽王作国王师。第二子名那罗陀。其父令习韦陀论。及诸咒术。次子不久答父。习韦陀诸论。我已通解。今可为我集一切众。解诸韦陀。及以技能。其父即集大众。那罗陀解一切论。长兄闻弟能通诸论。心生恶念。欲害其命。其父令次子。往频陀山阿私陀老仙人处。洞解诸论。以得四禅。具五神通。仙人不久命终。那罗陀以世供养。贪恋着心。无有正念。不信有佛法僧。有伊罗钵龙王。商佉龙王。为夜叉金齐言。彼城先有一偈云。在于何自在。染着名为染。彼云何清净。云何得痴名。痴人何故迷。云何名智人。何会别离已。名曰尽因缘。龙王至那罗仙所。问此偈义。不能解晓。那罗陀即诣佛所。咨问此义。佛即
发布时间:2021-07-19
唐寅《维摩说法图轴》纵123.6cm,横55.5cm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维摩”又称维摩诘,是梵文音译,本是妙喜国不动如来世界的菩萨,为化度众生变为一位长者,来到释迦牟尼佛治理的婆娑世界之毗耶离城。他精通大乘佛教哲理,辩才无碍;既明了众生心之所趣,能辨众人资质之慧钝,并深入一般人出入之地讲论佛法。画中维摩端坐磐石说法。信徒环绕,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画传唐寅作,应为明代职业画家所为。虽未若唐寅作品精谨,全幅仍清雅活泼。唐寅自幼聪颖过人,年少即成名,然人生际遇却接连遭遇变故,亲人离世、功名尽毁,乃至晚年的唐寅处境也极为凄惨,欲在佛法中寻求解脱。伴随其坎坷经历的唯有他的诗词歌赋以及书法、绘画,它
发布时间:2021-07-19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槃。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未法众生蒶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宋 黄庭坚《罗汉赞》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一百五十七尊至第一百七十二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壹佰陆拾叁尊普等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普等尊者铜像诗 偈堪笑世人多忧烦,柴米油盐存心间。愿君抛开繁冗事,随我清净住林峦。偈解世人常为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烦忧,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啊!但愿你能抛开尘世的繁杂细琐,跟我一起到山林清净的地方逍遥自在。此偈教导我们,作为凡夫的我们常常为日常生活愁苦,被琐事困扰。其实,只要我们愿意修行,便能从日常琐事中解脱,一旦从繁冗琐事中解脱了,内心必然开朗清净
发布时间:2021-07-19
六、涅槃师主要研习弘传凉译《大般涅槃经》。其先,法显译出六卷本《大般泥洹经》,说一阐提无有佛性。龙光道生(?—434)剖析认为阐提也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但经本传来未尽而已,于是唱“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之说,为旧学僧徒所摈斥。于是入吴中虎丘山,住龙光寺,又入庐山。后来凉译《涅槃》传到南方,经中果有阐提皆有佛性之说,证明其主张不虚。他说阐提成佛义外,还有顿悟(顿悟成佛)义,论文已佚。其后,龙光沙门宝林,祖述道生诸义,著《涅槃记》。弟子法宝更继其后,著《金刚后心论》等,涅槃之学渐盛。另外,凉译《涅槃》传到建康时,慧观、慧严及谢灵运等曾依据法显译本加以修订,成为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慧观更立
发布时间:2021-07-19
度富楼那本行经云。迦毗罗国有大婆罗门。为净饭王作于国师。其家巨富。多饶财宝。有子名富楼那。聪明第一。具解韦陀等论。与悉达太子同日而生。本性厌离世间。志求解脱。见太子出家。即与朋友三十人。往至雪山。苦行求道。勇猛精进。获得四禅五通。以天眼观。遥见世尊。在鹿苑中为诸天人说法。谓朋友言。可往见佛。修于梵行。朋友答言。我等从命。即共三十人。从雪山下到世尊所。顶礼佛足。乞求出家。唯愿世尊。度脱我等。佛言。当随汝意。从心所愿。既得出家。乞受戒法。各各用心。独行独坐。勇猛精进。不曾放逸。恒住空闲。正心正信。为欲求于无上梵行。已尽诸欲。见诸法相。欲修诸通。即证彼法。已断烦恼。得证梵行。所作已讫。不受后有。以心
发布时间:2021-07-17
近因某种机缘,到一偏僻的小乡镇中的一个古风的高楼中宿了一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灯昏人静而眠不得的时候,我便想起这两句。其实我并没有愁,读到“自可愁”三字,似觉自己着实有些愁了。此愁之来,我认为是诗句的音调所带给的。“一宿行人自可愁”,这七个字的音调,仿佛短音阶(小音阶)的乐句,自能使人生起一种忧郁的情绪。这高楼位在镇的市梢。因为很高,能听见市镇中各处的声音。黄昏之初,但闻一片模糊的人声,知道是天气还热,路上有人乘凉。他们的闲话声并成了这一片模糊的声者而传送到我这高楼中。黄昏一深,这小市镇里的人都睡静了。我躺在高楼中的凉床上所能听到的只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柝,柝,柝”,一种是“
发布时间:202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