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尘空  《三宝歌广释》作者尘空法师曾于1957年出任杭州灵隐寺住持,曾任杭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上天竺住持。  尘空法师追随太虚大师近二十年,著述颇多,散见于《海潮音》杂志,出版行世者有《普陀山小志》、《灵隐寺志》等;及论文《唯生论读后》、《成佛救世与革命救国》、《几点佛法的要义》、《胜利的回顾与前瞻》等,未印行者有《民国佛教纪年》等。一、前奏  伟大的歌音,发出悠扬疾徐和壮丽庄严的吼声,在二十世纪中振动了全世界各民族的心弦,表现着喜怒哀乐和敬仰虔诚的情绪,支配了每一个人们的心灵。因为一切喜怒哀乐敬仰虔诚的心声,所表现哀乐爱敬也就是人们的真情。这娑婆世界的有情,全赖音声而作佛事,佛以圆音演
发布时间:2019-02-13
书法家任平 诗人卫军英 合影 01  任平书法 《木兰花慢》(慧理开山)之一 卫军英词《木兰花慢》 (慧理开山)上阙   佛祖西来意,觅幽境、辨云形。 问何处飞来,巉岩陡壁,幻化阴晴。 临阶窟深壑险,又古藤老树竞缠萦。 胜景犹然相识,天竺鹫岭如灵。 任平书法 《木兰花慢》(慧理开山)之二 卫军英词《木兰花慢》 (慧理开山)下阙   武林仙隐一禅僧。五刹续青灯。 引水穿廊步,呼猿跳涧,月冷泉声。 便道开山初度,是梵音寂寞成心经。 岁晚还归夕照,竹溪一片澄清。 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塔   【说明】   东晋初慧理和尚
发布时间:2019-02-12
唐朝有一位名叫无尽藏比丘尼,在各地参学之后,回来见到自家庭院的梅花,终于开悟,她欣喜说道: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无尽藏比丘尼,多年访道开悟后所作这首《悟道诗》,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本来面目,被人称绝佳禅诗。   我们修行求道,好比是在寻找春天,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到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一闻,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头了。  《悟道诗》把探索到醒悟的认识过程,通俗生动地表现在一幅美丽的
发布时间:2019-02-08
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内院说法,其形象有三十二相,变化多端,除了布袋和尚外,其他形象世人皆不识。而民间所喜欢的弥勒菩萨形象皆是喜气洋洋,笑口常开,肥头耷耳,袒胸露腹,手掐串珠,箕踞而坐,大肚滚圆的形象。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弥勒菩萨圣像   杭州灵隐寺天王殿的弥勒菩萨,笑口常开,迎接来云林道场参学佛拜之善信与游人,希望大众生欢喜心,与佛结欢喜缘。弥勒菩萨有十二大愿,不可不知。馆藏天冠弥勒说法像一、龙华三会喜相逢愿   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的未来佛,曾蒙释迦牟尼佛亲为授记:当其寿四千尽时(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将下生娑婆世界,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称为&ldquo
发布时间:2019-02-08
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 大衣福田相,圣增凡减。 三衣表断痴,净意业也。   《酉阳杂俎续集》中,就曾形容僧人的法衣,形状如稻,颜色如莲;又说如赤麻白豆,若青若黑。义净大师曾感慨地说:"所有着用并皆乖仪....只支偏衫裤之流,大圣亲遮。"那些僧人常服的亵衣、襦、衫等,未必有所规定,仍是随着时代,与俗家衣无异。  而唐代僧人的袈裟,多用勾索,少用勾环。诸古师大德像中。而从明代中期至今,则多用勾环。此类勾索、勾环,应该都是从春秋战国时服饰的带钩在应用于汉服的同时演变而来。  唐中期的百丈禅师,针对当时丛林初立、未
发布时间:2019-02-08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清主顺冶  佛教所说的四众弟子,出家僧尼二众,与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从外观直觉来看,区别就是"剃发染衣"。着僧衣、剃净发是区分僧俗的标准。僧侣自出家之时就要剃光头发,称"净发",旧制汉传佛教中还有被称为戒疤的烫香疤,据《中国
发布时间:2019-02-03
十八罗汉像龛之客观遗存  胜果寺的十八罗汉摩崖雕像位于西方三圣大龛的西南方崖面下部,距西方三圣大龛约30米,且西方三圣像龛高出十八罗汉像约20米。众罗汉龛的走向与崖面上方的西方三圣龛基本相同。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其《西湖石窟》一书认为胜果寺众罗汉像仅存十七尊。但据笔者于1992年7月11日的实地考察,十八罗汉的数目是完整的,当笔者于1992年11月9日再次调查胜果寺龛像时,见几位佛教徒信徒正在用水泥候补残损的十八罗汉像,完全改变了这些像的原始面貌。古代文物虽被破坏,但仍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原始面貌。这些现代信徒的修复虽属佛教功德,但违背了文物保护整旧如旧的原则,是对古代文
发布时间:2019-01-25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光阴如歌,叙述一段段往事。  云林千年古塔巍然挺拔,迎送每一位来客。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寺的故事"。  一次偶然机会,我在父母的相册里翻到了一张已珍藏很久、黑白泛黄的照片。那是七十年代初在灵隐寺拍的,照片里是我外婆、父母和抱在怀里才5个月大的我。得此照片,我如获至宝。之后,我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有机会带他们去灵隐寺故地重游。  2018年6月,终于了了心愿,灵隐寺的古塔边再次留下了我们祖孙三代的身影,有了第二张照片,两張照片整整隔了4
发布时间:20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