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以狮子吼来比喻佛陀以无畏音说法,我们在寺院的法堂或讲堂,也常会看到法座的墙壁或屏风上常以狮子吼为图案,这并不是说佛陀说法的音声像狮子的咆吼一样,而是大有深意的,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这是在以狮子形容佛陀的尊贵。狮子是一种大型猛兽,吼声很大,有“百兽之王”的称号。在佛教中,佛陀常被称为“人中师子”(此处“师”通于“狮”),如《大智度论》记载:“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佛为人中至尊,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刚强勇猛,极具威严,犹如狮子为百兽之王,故以喻佛。另一方面,则是指出佛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菩提,因而外道、邪魔深生怖
发布时间:2024-12-02
禅宗五家七派,都是指的南宗慧能以下分宗分派的情况。自初祖达磨五传而至五祖弘忍,忍之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北宗行于北地,数传而绝。南宗行于南地,普传既广,改变了师弟单传的做法,往往一师传几个弟子,各为一家。于是愈衍愈繁,禅风遍于全国,各务其师之说,竞自为家,遂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七派,在五家中的临济宗第六代石霜楚圆下分为黄龙慧南与杨歧方会二派,是为五家七派。其中沩仰早歇,曹洞仅存,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在宋朝还很盛。到清末民初,临济则遍天下,曹洞仅一角了。然其宗派的兴衰,非法有强弱,在得人不得人耳。五家七派之分,唯以家风不同而有差别,不是宗旨或教义有差异。(一)沩仰宗沩仰
发布时间:2024-12-01
颂古【宋】龙门清远禅师两岸芦花一叶舟,凉风深夜月如钩。丝纶千尺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这首禅诗以澄明剔透、心机全泯的境界,描绘出归乡的美好。世人贪恋偷心,不愿归乡。而禅师对学人所作的开示,就是粉碎其偷心,使其归家稳坐。只要剿绝偷心,停止走作,歇却弛求,当下即是归家处,“丝纶千尽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在禅诗的象征话语中,还乡、归家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喻象。正如法忠禅师所云:“千种言,万般说,只要教君自家歇。”“千般言,万种喻,只要教君早回去”。杨岐宗禅人反复强调归家的温馨与祥和:“路途虽好,不如归家(虚堂语)。”“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清远语)。”许多禅师抒写了归乡的种种情境,如大慧禅师云:“
发布时间:2024-11-30
咏竹【明】法杲法师最爱南崖竹,萧萧遍法堂。因风调绿影,乘月度空香。叶拂溪云乱,梢凌石壁长。夜深魂梦里,秋雨到绳床。“最爱南崖竹,萧萧遍法堂”,“萧萧”摇动貌,亦是形容风声,在此二者兼有:清风萧萧,修竹萧萧。禅僧居住在这“逸”、“静”的围竹之间,心闲忘机,禅悦充满,自是“最爱”。“因风调绿影,乘月度空香”。晚风清清,月色融融,翠竹随风摇曳,竹香阵阵拂来,禅者已经完全沉入于主客双泯、无我无人的清凉界。而此之“香”既是竹子飘溢出来的清香,又是梵刹内所供之香。香烟袅袅,又夹杂着自然的竹香,顺风流布,普熏一切。一个“空”字更显非有非无之妙谛,不变随缘,不可执着。“叶拂溪云乱,梢凌石壁长”,颔联进一步刻画
发布时间:2024-11-27
二死大海,戒为舟楫。欲受戒品,尤以发菩提心为本。盖菩提心,正出世戒体;大小律仪,则菩提心之相也。发出生死心,降伏爱见,是声闻戒体;发上求下化心,自调调他,是大乘戒体;发生佛体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体。既发心已,专精护戒,微细无亏,即三乘正行也。持戒不发心,止得世闲乐果;发心不持戒,难免三涂苦轮。故须本末兼举,始终一致,方能保任解脱,名波罗提木叉。不然,有目无足,有足无目,何能速到清凉池哉?——《灵峰宗论卷二·示苍牧》
发布时间:2024-11-24
示众【宋】圆悟克勤禅师秋深天气爽,万象共沉沉。月莹池塘静,风清松桧阴。头头非外物,一一本来心。直下便荐取,切莫更沉吟。本诗与上首理趣同一、无二无别。秋意浓浓,天高云淡,莹净的池塘,婆娑的松桧,一切都显得祥和自然。“头头非外物,一一本来心”,宇宙万象无一不是妙明真心中物,无一不呈露着妙明真心。只要直下荐取,即可契入诸法实相,更无玄妙可寻。任何向外“更沉吟”的举动都会落入常人分别识见当中,都会蹉过一切现成的悟境。才涉思惟,即非禅道,离开当下的现境,而另觅菩提,则与道“白云千里万里”矣。慧忠禅师云:“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宫,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故《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
发布时间:2024-11-23
如上所说,可知从初祖到五祖的正传和旁出,都称为楞伽师,到五祖下神秀做国师时,秀大师自称是楞伽宗的一派,并说明他传授的世系,是出于蕲州东山法门。他的世系表见于张说作的大通(神秀谥号)禅师碑铭:“达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神秀做了六年国师,已经使楞伽宗成为禅学的正宗了。在神秀圆寂后,他的弟子普寂、义福的地位更加崇高,使楞伽宗已成为当时佛教界盛况空前的宗派了。玄赜的《楞伽人法志》,就是叙述楞伽师的宗门谱系。此书虽然已不传,但它却是禅宗最早的史书。玄赜的弟子净觉撰写《楞伽师资记》,以宗奉《楞伽经》,故推四卷本《楞伽经》译者求那跋陀罗为初祖,降达磨于第二,共介绍了历代传灯的八代,即于神秀之后
发布时间:2024-11-22
颂四料简之总颂【宋】佛鉴慧勤禅师千溪万壑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凡圣从来无二路,莫将狂见逐多途。临济义玄的“四料简”,虽是禅师针对修行过程提出的四种方法和境界对照,但却不可执为实法,以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四料简为其修学的宗旨。如果妄执四料简方便法门为实有,而紧抓不放,则既乖离道体,去道甚远,又悖逆了临济大师的初衷原意,变药为毒,害人害己。这首总颂的用意即是随收随扫,破除世人的执着。“千溪万壑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大海是万千江洒的最终归宿,帝都是国家政令和管理的中枢。参禅必须达到万川归海、万方朝京的火候。禅宗千七百则公案,教下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是教人回归本心,当下会取。如果学人各执一法,自以
发布时间: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