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旧知【宋】五祖法演禅师隔阔多年未是疏,结交岂在频起见。从教山下路崎岖,万里蟾光都一片。明月千里寄相思,是古典诗词常见的情感生发模式;蟾光一片慰离情,也成为禅门宗师常见的心灵共震模式。禅门重视以心印心,因此有心灵默契的人,纵使隔阔,心灵却可以穿越千山万水,不在乎形体能否经常相见。“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山下路虽然崎岖,但处处都有明丽的月光,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崎岖山路又奈我何?从象征的意义来看,山下喻世俗社会。虽然世道艰险,但只要心中有清亮的月光,有澄明的悟境,什么样的艰险都能度过。纵然相距万里,只要悟心相通,便足以相印相慰。法演禅师竟把别后相思之情写得如此超逸绝尘,令人拍案叫绝。
发布时间:2024-04-26
“三关”是禅宗的专有名词,说的是修行证悟的一种过程。禅修的目的就是要开悟,悟了以后,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那么,开悟是要悟什么呢?就是要悟心,心即是道,悟了这一念心,就见到了自己的本心本性。但是,开悟也有深浅之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次第:初关、重关、生死牢关。初关就是破本参,比如用参话头的方法,参念佛是谁,时时刻刻提念、照念,时时刻刻地参,忽然一下子将疑团打破,这样就开悟了。那么,为什么要疑呢?因为当我们在疑的时候,身心世界统统放下,疑情成团,这个团就是一个定境。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因为大疑,这个疑团才深,小疑则疑团不深,疑团不深就不能够把我们的烦恼伏下去。如此又深又切,才能把我们的身心世
发布时间:2024-04-25
洛阳有僧名神光,乃旷达之士,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自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及闻达磨大士风范尊严,住止少林,至人在兹,我当往师之。”遂去彼处,晨夕参承。光虽事之尽礼,祖常端坐面壁,未始为语。光自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今岂有万万分之一耶?”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下大雪,光坚立不动,积雪过膝,立愈恭敬,祖顾而悯之,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法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虽旷劫精勤,能行难行,能忍难忍,尚不得至,岂此微劳小效而辄求大法!”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
发布时间:2024-04-24
示众【唐】神秀禅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神秀禅师在五祖弘忍圆寂之后,到江陵县当阳山弘法,又被武后诏至宫中供养,成为国师。唐中宗即位之后,对神秀更加礼敬,众大臣也常常向他请教禅法。有一次,大臣张说问禅法之要,神秀就说了这一首偈子。这首偈子强调了佛性的本有,也就是一切众生都本来具有佛性,所以,在修行方面,不需要到自心之外去求佛,必须向自心之上去求。当然,众生佛性是被尘埃遮盖住的,所以要“时时拂拭”自心。“舍父逃走”的典故出自《法华经》,有一位富翁的儿子,用现在的话说是“富二代”,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富翁的父亲,在幼小的时候,就离开父亲出走了,迷失在他乡几十年,受尽了苦难。这里
发布时间:2024-04-23
禅的始传,自释尊与迦叶间授受以后,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形成了直指单传的禅宗,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南天竺国人,姓刹帝利,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因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其国受王供养,说法王宫,乃得相见。及父王去世,遂辞诸兄,从般若多罗出家。《传法正宗记》卷五说:“我素不顾国位,欲以法利物,然未得其师,久有所待。今遇尊者,出家决矣,愿悲智见容。般若受其礼,为之剃度曰:汝先入定,盖在日光三昧耳,汝于诸法已得通量,今宜以菩提达摩为汝之名。会圣僧与受具戒。当此时其地三震,月明昼现,尊者寻亦成果。自此其国俗因以达摩多罗称之。……益嘱尊者曰:汝且化此国,后于震旦,当有大因缘,然须我灭后六十七载,乃可东之
发布时间:2024-04-21
云何降伏其心?蕲阳慧玉、慧觉二禅人,参老人于黄梅紫云山,自云:心中生灭,念念不停,犹如野马。特求开示:云何降伏其心?老人示之曰学人修行,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断。欲实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万缘尽情放下,放得干干净净。然有无始习气种子不得干净,必须参一话头,纸上都有,但不知下手工夫难易诀法,必须参善知识,开示方便,是他行过的,晓得易入处,如六祖昔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世人不知,当了玄妙道理会,元不是玄妙,因昔有住,今闻无住,故当时放下而得开悟,有何玄妙?如永明大师昔以念佛用心,不能造入,后因韦驮前拈阄得念佛。参禅世人以禅当作道理讲,殊不知禅乃是自心,经云“不生不灭”是也
发布时间:2024-04-21
闻子规【唐】杜荀鹤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明月如玉当空照,有子规鸟声声哀鸣,好似有冤屈要向人倾诉。但是任它啼得口中流血,却没有任何用处,不如保持缄默,度过残春。这是比喻世人在轮回长夜中受尽诸苦,人间种种的苦看似有无限冤屈,哀求哭诉而不得申志,其实一切都是自身业力所感。与其祈求他人的恩赐或救助,不如把精力用在修行上,好好把握人身这几十年的残余春光,免得今生虚度,又复苦受酷暑寒冬。
发布时间:2024-04-18
学佛的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应随时以清净信心,忆念三宝的功德,随自己的能力大小,以或少或多的诸供养具而为供养。这是培养自己福德的事,也是自己依正二报的庄严因行,所以应欢喜虔诚地于三宝前勤修供养。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如果没有财物设供,即以身、语、意三业供养,比如以身做礼拜恭敬三宝真实功德,以口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以心生起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都属于勤修供养。关于供养三宝的具体方法,《宝云经》第一卷中有具体的开示:云何名菩萨恭敬施具足?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香花伎乐绕如来塔,涂扫佛地,若诸朽故崩落,修治严饰,如是名为恭敬佛。恭敬法者,听法、读诵、受持、书写、解说,思惟其义,如法修行,不颠倒取义,
发布时间: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