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决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摄化一切众生皆证其所自证之法,推己及人,故随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好各别,而从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中,方便施设无量的教法,千差万别。佛法在我们中国,现在总算是普及的了,对佛法稍有认识的人,皆知有“龙华三会”一语;就是平常寺院里唱的“佛宝赞”中,也有这么一句:“龙华三会愿相逢”。所以,现在就关于龙华三会的命名和意义及怎样赴龙华三会,略为说明。一、什么是龙华三会“龙华三会”的意义,须从弥勒佛将来下生此土的关系上来说明。因为弥勒佛当来下生成佛,是在龙华树下,亦犹现在
发布时间:2023-04-18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陀说:学习佛道,凡佛所说的经,都应该信仰、顺受。好比吃蜂蜜,吃到第一口是甜的,吃到第二口、第三口,甚至最后一口还是甜的。中间是甜的,两边也是甜的,因为蜂蜜本来就是甜的。佛所说的经也是如此,中间、两边皆甜。这就是说,佛说法四十九年,没有哪一个时间说的法不是善法,因为这些都是佛说的法。修学佛法,只要是佛说的经都应该信受。不过佛说的法,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说“有”,是应机而说的。佛涅槃后,我们可以看哪一部经应自己的机,就学哪一部经。但是除此以外的经,还是要信受,因为都是佛说的。同样,每一部经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如果以为正宗分才
发布时间:2023-04-17
证道歌(节选)【唐】永嘉玄觉禅师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当初为了寻访明师,探求心地大道的宗旨,不惜跋涉山川,遍历江海,一心一意都只为了参禅求悟!“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自从认得祖祖相传、心心相印的本来面目,认清了回归曹溪六祖惠能大师的路途以后,方才了知生死与常住不变的自性清净心无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证悟之后才发现三界万法一切都归属于他,从此以后走路时也是禅,坐定之时也是禅,而且说不说话、动不动作等一切时中,都可以现前观察
发布时间:2023-04-17
慈悲,是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常常能够听到的,尤其是谈起佛教,大家往往都会想到这两个字,那么慈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佛教的慈悲又拥有怎么的力量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按照慈悲的字面意思来说,慈是慈爱,悲是怜愍,慈悲有寄予同情的意思。在佛教来说,慈是爱念众生,常予以众生安稳快乐;悲是悯念众生在六道中受种种的身心之苦,将这些痛苦烦恼予以拔除。大慈是与一切众生以乐,大悲是拔一切众生之苦,换句话说,大慈是与众生以善乐的因缘,大悲是与众生以离苦的因缘。从以上所讲来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佛经中有所谓“四无量心”,说明了慈悲喜舍四种的意义。浅白来说,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占有了宇宙空间的一
发布时间:2023-04-17
世智辩聪有失世人重聪明,夸博洽①,竞辞采②,然不足恃者,以其有失也。彼学穷百家③,文盖一世,有来生不识一字者。其甚如淳禅师以才藻④著名,一跌而起,顿成痴呆,则不待来生。又甚,化为异类,则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⑤。其可恃安在?惟般若真智,蕴之八识田⑥中,亘古今⑦颠扑不破⑧,纵在迷途,有触还悟。世俗中人不知此意,无足为怪,出家儿乃以本分事⑨束之高阁,而殚力⑩于外学⑪,可胜叹哉!注释①博洽:学识广博。②辞采:犹文采。指文章华美,或指文学才华。③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④才藻:才思文采。⑤但念水草余无所知:此语出自《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身常负重,加诸杖捶,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谤
发布时间:2023-04-14
诗二首【唐】王梵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土坟状若馒头,即喻示着死亡。“馅草在城里”,城里人死后埋葬于城外坟包,一如馅草入馒头。一个人只能吃一个馒头,这种馒头你想多吃也不行,但你想不吃也不行,嫌它没滋味更不行。这种横行霸道的馒头,就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死亡。有生必有死,只在早与迟。世间难有百岁之人,可是有多少人仍做着自我欺蒙的千年美梦。他们用钢铁(各种草药仙丹、修身功法等)来做门槛,以坚固的门槛阻止小鬼的进入,这种行为只会惹得无常鬼拍手大笑。作者在诗中揭示了死亡的必然,直言说破世人的千岁美梦。人们应当勇敢面对现实,客观地直面
发布时间:2023-04-13
学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间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第二要办一片为生死大事,决定铁石心肠,不被妄想攀缘以夺其志。第三要将从前夙习恶觉知见,一切洗尽,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不为死生病患恶缘所障。第五要发正信正见,不可听邪师谬误。第六要识得古人用心真切处,把作参究话头。第七要日用一切处正念现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无间,动静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将心待悟。第九要久远,志不到古人田地,决不罢休,不可得少为足。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舍到无可舍,休到无可休处,自然得见好消息。学人如此用心,庶与本分事少分相应。有志向上,当以此自勉。——《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示观智云禅人》
发布时间:2023-04-12
现今在娑婆世界里念佛的人们,心所愿意的都是归到净土去,比如我们每日功课后念的回向偈,也是说“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为什么我们不在此娑婆世界念佛修行度众生就好,而要一心想要求生净土呢?实在是因为此土有五种浊恶,难修难证的缘故。所谓五浊恶世,浊就是浑浊、污秽、不洁净的意思。我们这个世界,有五种恶浊的现象,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所以称为“五浊恶世”。劫浊:劫,就是时分,年月、时间的意思,比如说这年头不好,这年月太乱,就是说的劫浊。说起来,这个“劫浊”没有另外单独的一个法体,是因为具足了以下四个浊,就有了时间中的这个浊。见浊:是知见不清,以五利使为体,见惑炽盛之相。简述如下:身见:众
发布时间: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