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应化身,本觉性体即法身,始觉智圆即报身,慈悲应现即化身。法身,梵语毘卢遮那,译为遍一切处,唯指本来清净理体。法身又包含两义:一、自性清净法身,即众生本具之天真佛性。二、离垢妙极法身,乃诸佛修德究竟所证之法界理体。报身,名卢舍那,意思是光明徧照,或者净满,唯指无上功德智慧。报身也有二义:一、自受用报身,即诸佛智断二德究竟实果。二、他受用报身,为被十地菩萨机,随其所好,见刹尘相好,一一相好,皆无分齐。化身,比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师名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化身唯指随机应现,如水中现月。化身也有二义:一、应现身,示现八相成道,比如释迦降生、出家、成道等相。二、变化身,无而忽有,
发布时间:2022-10-10
灵芝元照律师在《净业礼忏仪序》中说到,自己因为体验到了重病时的茫然无力,重新检点以往修行,顿觉前非,感到自己先前所发的要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的大愿,“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于是一改过去对净土法门的轻谤态度,转而深入学习净土法门: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他把平生所学全部放下来,专门寻求净土教门,在二十多年里没有暂时舍开过。这种学习并不仅限于持名念佛的行门,而是建立在深入教海,对净土妙理都作了详细研究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2-10-10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念无念念,念,不是无,不是有,没有能念所念。行无行行,行菩萨道,不是无,但不许着相,也不是有,没有能行所行。言无言言,言,要讲经说法,不是无,但是讲经说法,无法可说,没有能言所言,不属于有。修无修修,要修行,不是无,但不许执着,不是有,没有能修所修。这四句一定要依着文义,会悟到自己本性上,这个法其实与我们很近,因为是我们的心法、本性。一旦迷惑,这个法则与我们不相干,离我们太远了。“言语道断,非物所拘”是说,佛法不是言语说出来的,到了言语道断的时候,唯证相应,等到证悟之后,无论是有情之物
发布时间:2022-10-09
讲到观世音菩萨,没有佛教徒是不知道的,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单这两句,就可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怎样的深入人心。信仰观世音菩萨,称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供奉观世音菩萨圣像,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人。不但信佛的人如此,即便是不信佛的人,也往往在不知不觉间,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众生,既有这样深切因缘,那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什么地方人?其行化的道场又在什么地方?+ + + + +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地方的人?根据很多大乘经典的介绍,观世音菩萨是十万亿佛土外,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右的两大菩萨之一,同时亦是协助阿弥陀佛弘扬佛法的大菩萨。现在
发布时间:2022-10-08
布袋和尚偈【五代】契此和尚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一次,布袋和尚路过集市,见市人摩肩擦踵,行色匆匆,遂发出感叹,吟出了这首诗。“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布袋和尚意即劝人在为生活忙碌的同时,要猛然惊醒,回光返照,不能永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发布时间:2022-10-07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等,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的心而已。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众生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污染了真心,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今欲返本还原,要先调身,断除习气,把粗心变为细心,从有为到无为,在自性清
发布时间:2022-10-07
释迦牟尼佛通过向波斯匿王的几次提问,不仅让波斯匿王得出了“决知此身当从灭尽”的结论,更引导着他从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进行了剖析。接下来,佛陀为了使匿王详叙无常之理,更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佛陀问道:大王!你之形容相貌应该不是一时之间衰朽吧?正所谓“一气不顿尽,一形不顿亏”,世上没有顿朽之人,都是逐渐衰老的。因此,佛要匿王慢慢分析衰老的状况,让人对无常变化的情形得到真实的了解。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波斯匿王回答的“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八个字,已道出了身心迁流的情形。密移就是行阴迁变,密密推移,不知不觉间容颜便老
发布时间:2022-10-07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翻译为觉,萨埵翻译为有情。觉即上求佛道之觉,属于自利。有情即下化众生之有情,属于利他。因此,菩萨有上求下化之功,自利利他之德,是大乘行人的名称。菩萨境界,就好比渡河一样,渡人由此岸到彼岸,而船则在水中流,此岸譬喻生死轮回,彼岸譬喻涅槃圣地。菩萨自了生死,则不住于生死,如不住此岸,虽证不生不灭之涅槃,而又不住涅槃,如不住彼岸,这也是佛教积极救世的一面。须知,菩萨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众生个个有分,如慈悲益物利生,如此去做,未成佛而先发心度人,便是菩萨境界。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以成为菩萨,因此而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
发布时间: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