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像对于佛门修行的人而言作用至大,帮助至大。关于佛菩萨像的作用,不明其理的人往往多加批评,或认为是迷信,或认为是拜偶像。即便是相信佛法的人,或许也未能全部了解礼敬佛菩萨像的意义。造像有无量功德,造时也是郑重其事,《佛说造像度量经》中就有专门提到,经中说:若有男子女人,对佛菩萨像,一瞻一礼,或合掌称名,或供养赞叹,皆获无量福德,于百千万亿劫,享用不尽。作为佛教徒,如果只是躬行其事,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事无理,功效也是大减。因此,在此文中,就礼敬佛菩萨像的大作用做一探究提出十点理由,供大家参考指正:一、借境生心,种出世间种子心是由境所生,因境而有,如果没有境界可缘,也不会有心可起。即便是独头
发布时间:2022-11-28
示行素侍者【明】憨山德清禅师抛却身心礼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抛却身心礼法王”,如何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证悟自性法身?凡夫只因我执甚深,憎爱拣择故轮回生死;若能远离我执,放下身心,则无边烦恼当下清凉。“前程不必问行藏”,证悟本来面目后,自是随缘任性,处处自在。《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三心皆不可得,又哪来什么妄想前程行藏呢?这是从空上说;从有上说,因果的道理已经洞然明白,禅师自然广种善因,广结善缘,当然不必再问行藏。“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识得娘生面即证悟了本来面目,则雷震风摇,冰消叶落,鸦鸣鹊噪,山色溪声,一一
发布时间:2022-11-24
在佛教义理之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如佛教的“放生”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保护一切有情,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从历史的发展背景来看,放生既有源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又有着佛教经典的依据,因此在中国的民间和佛教界内都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主要从“放生”的历史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具体分两个方面:一、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好生”思想,二、早期大乘佛典中的“放生”思想。本土文化中的“好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开始出现了“放生”的习俗,从而说明惜物爱命,乃至放生的善举,在中国本土文化之中早已具有了深厚的思想背景,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生命的渴望、尊重以及
发布时间:2022-11-24
遗偈【民国】弘一法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的这首偈诗言辞简约而意蕴丰厚。“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之交谊高雅纯净,看起来像水一样清淡,语出《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辛弃疾《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云:“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水之交,没有攀援,没有欲望,没有执着,只是随缘,却日久弥笃,历时不衰;而小人若醴之交,有互相的利用、攀援夹杂其中,自是随着彼此因缘状况的变化而无常变迁。“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实相无相。学者如果执着相上的追求,自然如《金刚经》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
发布时间:2022-11-21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凡夫:意译为异生,略称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大日经疏》卷一载,凡夫以无明之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诸趣之中,遂产生种种类别之众生,故应正译为异生。又对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等四圣而言,凡生死流转于六道者,皆称为六凡,即地狱之有情以至天界众生皆是。罗汉:全称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意译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关于
发布时间:2022-11-21
梵语“菩提”,译为“觉”或者“道”,觉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我们平常说发心,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是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们任何的修行都要以此为趣向,好比我们发心念佛,即是发菩提心念佛。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菩提心是什么了,也知道学佛应当发菩提心了,可是,光说而不发心仍然是空的,等于不知道。那么,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欲发菩提心,应观众生苦。若不了知众生苦,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而要知众生苦,须先观自身苦。人间八苦,还是小苦,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才是大苦。观自身如此,观众生亦皆如此。了达这种道理,即能发起菩提心了。学佛,既说为
发布时间:2022-11-21
碧落静无云【宋】若冲觉海禅诗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长江莹如练,清风来不歇。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华严经》特开四法界显示诸法实相: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十身圆融,遍四法界。在禅师看来,一切万事万物,山河大地、秋风明月、地狱天堂,都是妙明真心的显现。犹如所有的星辰都朝向北斗一样,真如无处不在,匝地普天,万有当体即是真如。禅师完全沉浸在这即色即真、在在是是的禅悟境界中,了无言说,相看共悦。正如王维诗云“色声非佞妄,浮幻即吾真”(《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禅师深得色空不二之妙旨,故并不摒弃色声纷纭的感觉世界,而是要在先声之中感悟“吾真”(本来面目),这使得他的诗歌中
发布时间:2022-11-18
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孤负佛恩。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
发布时间: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