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 | 终日将“随缘”挂在嘴边的你,真的理解“随缘”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细讲(中)

编辑:两车 日期:2020-11-23

image001.jpg

2.随缘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第二叫“随缘行”。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恶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热天来了你无法逃避,冬天到了你也只有随顺。面临好的境界不能贪着;坏的境界临头,你也无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随缘。一切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古人讲“适者生存”,“适”的意思就是随缘,就是随遇而安。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众生无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作不了主。“我”是能主宰的意思,“无我”就是自己不能做主。作不了主不是别人强加的,都是往昔宿业所致。有业就有苦。业有善业、恶业。善业如果不是无漏善,仍在轮回里。只有无漏善业成就,才能不受轮回,出离苦海。因为过去所修的有漏善业与往昔的恶业掺杂在一起,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所感的果报,就是“苦乐齐受”,有苦也有乐。这里的乐都不是究竟乐。

  乐在佛经的分析上,称之为坏苦。为什么叫坏苦呢?因为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总在变化,一切的乐都是暂时的。佛经讲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无乐可言。“人无千般好,花无百日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些谚语都是讲的乐过后就是苦,乐本身就是苦。我们有这么多人,发心到寺院里来过几天清净的生活,不是件简单的事。应该想到,还有更多的人,他们追求的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我们且不说那种生活是苦还是乐,只看在灯红酒绿之际,人的内心是不是很实在、很踏实?在那种生活当中,人的内心充满着痛苦。那种复杂的心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别看他在翩翩起舞,或者酩酊大醉,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都不踏实。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乐是暂时的,苦是恒长的。

  我们修道人的苦和乐又是什么呢?对于修道的人来说,“有衣、有食、有法”就是乐,这种生活就是乐住。“有法、无食”是苦乐参半,可以修行,但是没有饭吃。如果既没有佛法,也没有饭吃,那就全都是苦了。修行人的苦乐仅此而已。当年四祖大师开山领众的时候,就是要“得一口食,以疗饥疮”。肚子饿了,好像是一种疮。吃一口饭,饥疮得治,就可以安心修行。修道之人对于乐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有一碗饭吃,有一间房子住,可以修行,就行了。这些都是随缘行。

      “随缘”这个话人们经常讲,成了口头禅。究竟什么是随缘?为什么要随缘?往往不加深思。达摩祖师在这里对于什么是随缘作了解释。祖师认为随缘是一种修行的法门。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我们为什么要随缘?为什么要修随缘行?因为每一个众生都不自由,不自在。我们有谁能够自己主宰自己?从大的环境到小的环境,从出生一直到死,我们这些迷路的众生没有一件事情,也没有一分一秒能够作得了主,我们的生命都是随着因缘业力而转变。业力是什么?业力就是自己多生多劫所积累的种种染净善恶的因果事实,所以都是“缘业”。我们的一切都是随着过去多生多劫的善恶因果事实流转不息。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间,或者在善道,或者在恶道,脱离不了六道的轮转。

  轮转的过程中也有相对的乐,所以是“苦乐齐受”。三善道的乐比三恶道多,天上的乐比人间多。在历劫的流转中,有苦受、有乐受。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受”就是“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假如人生没有巨大的转变,苦乐感受差异往往不是很明显,这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比如现在我喝的这杯茶,究竟是苦还是乐?因为在这个时候,生命没有大的冲击,这杯茶到嘴里不苦不乐。但如果生命遇到大的冲击,这一杯茶就会变得非常重要。

  今年春节期间我在当阳玉泉寺,有个小伙子煤气中毒很危险,完全昏迷不醒。抬到床上以后眼睛睁不开,口打不开,不知道说话。周围的人都急了。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就是处在一个大的转换中。我就跟他们说:赶快给他一杯水喝。牙齿打不开,口打不开,硬是把牙齿撑开,舀一勺水灌下去。第一勺没有什么反应,第二勺、第三勺,有反应了。水喝下去不到三分钟,人缓过来了。那杯水,也不过就是平常的一杯水。平常的一杯水究竟是苦还是乐,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看水的品质是什么,一是看你的需要是什么。平常可有可无,那就不苦不乐;如果这杯水很特殊,那也可能会引起苦的感受或者乐的感受。

  苦乐的感受,取决于主观的方面,也取决有客观的方面,所以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条件的组合。“因缘”就是条件。我们不用找很遥远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现在这一会中,找不找得到一件事不从缘生?找不找得到一件事是孤立的、不要任何条件就能够存在?

  如果“因缘所生”的观念时时刻刻都很明确,成了我们的思想境界,那你就可以见到缘起。见到了缘起就见到了法,见到了法就见到了佛。所以开悟容易得很,你能真实把握一切都是缘起,一切都是缘生,没有孤立的事情,那你就开悟了。

  佛法最究竟的地方,就是“一切法因缘所生”。懂得“一切法因缘所生”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有大意义。明白了因缘共生的道理,烦恼可以断掉,执着可以破除,我执可以放下,法执可以放下。既然都是缘起的、缘生的,你还执着什么呢?你执着,无非就是要能够作得了主,要能够自由,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的意见第一,一切都是从我出发,没有别人。这种情况生活当中很普遍,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总是一定要体现我的意志,总是我的意志不能动摇,该有多么愚痴。

      “我”是一切烦恼的祸根,是生死的祸根,世间一切问题的祸根。打来打去、争来争去、拿来拿去,为的什么呢?都是“我”在作怪。佛把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总祸根给我们揭示出来,然后要我们做到一切法无我,要我们随缘,修随缘行。随缘行三个字很简单,但就是随不了缘。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 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报冤行针对的是逆境,随缘行主要是讲顺境。比如说得到了荣誉。往往人们得到荣誉以后,就在荣誉面前忘乎所以。人的意志往往是在困苦中磨砺出来的,一旦事业成就了,环境顺利了,就忘乎所以,不再观照顺境是怎么得来的。顺境是由善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聚则有,缘散则无”,何喜之有?没有必要欢喜,应该保持平常心,在此基础上继续种善因,使生命逐步向上发展。“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喜、怒、哀、乐、利、衰、毁、誉,叫做“八风”,能够不为八风所动,就与道相应,随顺因缘而行,故名“随缘行”。【待续】

 

  原文: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一、理入

  理入者,藉教悟宗。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二、行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为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1. 报冤行

  一、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2. 随缘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3. 无所求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4. 称法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感化众生。亦无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除妄修真,行于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