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的时候,我们心中在想什么呢?  念佛,我们又是在念什么呢?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一说念佛,都是念“阿弥陀佛”圣号。但是经典中的念佛,同时还包括忆念佛的功德,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光明,具大威神,没有众生能与之相比;忆念佛的智慧,能以种种的权巧方便来广度众生,不可思议;忆念佛陀为我们宣说的经典、制定的戒律,佛说三藏教法,教化引导我们走向解脱之路,能够令我们破迷开悟,入佛知见。《杂阿含经》提到,佛陀留给我们一个法宝“佛随念”,也就是时时忆念“如来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来十号含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万德庄严,每一个称号都代表一项佛德,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如来  如字,是不变的意思;来字,是随缘的意思,随缘是说机缘怎样,就跟随了机缘也是怎样,没有一些固执不圆通的见解。《金刚经》中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意思是说没有从什么地方来,也没有到什么地方去,所以称如来,这是按照法身佛解释的。《转法轮论》上说: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第一义谛,就是如如不动的理性,正觉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实智慧,智慧与理性结合,叫做如来,这是按照报身佛解释的。《成实论》上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从法身上生出变化身,应众生的机缘,来此世界应现成佛,这是按照化身佛解释的。 2、应供  应字,是应该;供字,是供养。《大智度论》上说,佛应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罗汉虽然也可以说是应供,但是只能够受三界众生的供养,不能够受一切众生的供养,所以只能算是半应供。独有佛可以接受九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的供养。 3、正遍知  不偏不斜,叫正;没有遗漏,叫遍;知字,按照鸠摩罗什法师所讲,应该按照觉字来解释,因此正遍知就是正遍觉的意思。佛陀的说法,没有丝毫错的,此为正;佛陀的智慧,没有观照不到的地方,此为遍;佛陀超出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的大梦,此为觉。 4、明行足  明是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里的明,不仅是晓得这边死、那边生,而且也晓得它的行业因缘,没有错失。天眼明,是能够晓得现在世的一切法。宿命明,是能够晓得过去世的一切法。漏尽明,是能够晓得未来世的一切法。《法华经》上说:通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又说:佛智净微妙,通达无量劫。所有十方众生
发布时间:2020-12-18
金牛聚福 福慧双增   牛在佛教中象征高贵,具足威仪与德行。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就有一项是“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如牛王”。  在佛陀的诸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就如同具足大力的牛王。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记载,因为如来能调御大众,所以成为“人中牛王”。《法华经》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佛乘——大乘妙法。禅宗则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即以牧牛为主题来代表修行的十种境界。 2021年是辛丑牛年,杭州灵隐寺祝福大众:辛丑吉祥,福慧双增,法喜充满、法财增长! 佛教“七圣财”  辛丑牛年,如何聚福聚财?  佛教有“七圣财”之说。七圣财又作七财、七德财、七法财,是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舍、慧七者。  佛教“七圣财”,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七圣财”为圣者佛菩萨们所欢喜的七圣财,亦即圣者们的财富。  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有愧财,智慧财为七圣财。  01信财      “信财”就是信受正法而得财富。因为佛法是佛陀教导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的方法,能够信受三宝,净心不疑,必能趋吉避凶,蒙佛护念。      “信”有如双手,人一走进佛法之宝山,就能够自由自在地采取宝物。有了“信”,就能够增长一切的善法,除灭所有的疑惑。所以“信”是学佛人的第一财富。如《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仰佛法,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我们能对佛法生起信仰,自然能够依照佛陀指示的去行善,自然能够引道人生的正确目标,获得无上的利益。所以信是学佛人的第一财富。  02戒财      “戒财”就是谨守戒律而得财富。戒,指规范自我的身体行为、语言和起心动念,制止一切身口意恶的方面,发扬一切善的行为。  戒是善法的阶梯。有了戒,就能防非止恶;有了戒,必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有了戒,便能令止恶之念恒存不失。  戒,是一种轨范、规矩,是行为依循的准则,譬如火车的铁轨,能将我们的身心导入道德的正轨,迈向涅槃解脱的大道,故“戒”是学佛人的第二财富。  03闻财     “闻财”就是听闻正法而得财富。佛法难闻是四难之一,能够听闻了义之佛法,就有了
发布时间:2020-12-18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20/12-18/6374389799825969166731590.jpg" title="image001.jpg" alt="image001.jp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 &nbsp; &nbsp;《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和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眷属说的经典。《阿弥陀经》是少数没有佛陀弟子提问,而由佛陀不问自说的经典,足见佛陀慈悲济世的迫切。</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 &nbsp; &nbsp;《阿弥陀经》于前半段宣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的庄严以及阿弥陀佛佛号由来与意义;其后阐明劝导众生诵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十方诸佛亦劝导其土众生相信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之事迹作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20/12-18/6374389801343851835776186.jpg" title="image003.jpg" alt="image003.jp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可以伏灭心识中的烦恼,改变习性上的缺点。因念佛而获得的法喜之乐,不是任何金钱代价所能买得到的。每个人如果能身体礼佛,口中念佛,心中忆佛,精进不懈,信、愿、行三者具备,不仅可以收摄身心、三业清净,最终必定往生极乐国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念佛法门看似易学,但是近代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认为,修行不仅要持诵佛号,更要深入学习《阿弥陀经》的要义。印光大师提醒世人修学念佛法门,要对《阿弥陀经》有正知正见,才能明白佛法因果业报、生死轮回的道理,才是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究竟安稳之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20/12-18/6374389802392173672037304.jpg" title="image004.jpg" alt="image004.jp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 &nbsp; &nbsp;《阿弥陀经》为净土三经之一,与其他两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普遍流传,带动了净土宗的创立。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经过东晋慧远大师、唐代善导大师的不断弘扬,成为汉传佛教的八宗之一,甚至广泛流传于周边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宋代以后,《阿弥陀经》就被列入晚课必诵的功课,由此更可见其重要性。蕅益大师认为《阿弥陀经》的念佛法门,不但是修行的方法,同时从念佛中也能认识佛法真理,得无上殊胜功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20/12-18/6374389803524735661939281.jpg" title="image005.jpg" alt="image005.jp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 &nbsp; 《阿弥陀经》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包含的内容丰富。“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核心的思想,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学习《阿弥陀经》,只有真信、切愿、笃行,才能往生极乐净土。信愿行如鼎三足,是缺一不可的,同时也应该多种善根、多培褔德、多做利益他人的好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清净心灵、清净国土,是我们每位佛弟子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同参道友都能共修学习,自行化他、自度度人,现生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让世界更加和谐;将来大家重逢于西方极乐世界,亲觐慈尊,共聆圣教!</span></p><p><br/></p>
发布时间:2020-12-18
法华赞偈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意广含藏;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nbsp;&nbsp; &nbsp; &nbsp;《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余字。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最后八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nbsp; &nbsp; &nbsp;《妙法莲华经》,本经以喻而立经名。“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在佛教中是最为常见的譬喻和形象。有“微妙香洁”的功德,而又以“微妙”之功德代表智慧,以“香洁”代表慈悲德行,以喻大乘菩萨智悲双运,为悲悯众生,而发宏愿,于五浊恶世中行难忍之行救度众生,却又不为五浊所染,如同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却不为所染,故有此名。&nbsp; &nbsp; &nbsp;《法华经》的主旨在阐释佛出现世间的主要原因,就是要让一切众生,无论声闻、缘觉还是菩萨,都能通晓佛陀的知见,以成佛为目标。法华会上,佛陀也为与会大众授记:只要听闻受持《法华经》,无论男女,甚至异类众生,都已种下成佛的胜因。  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即有“声闻”、“缘觉”二乘,也有“行菩萨道”之大乘。《法华经》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  最能体现法华圆教的科判是智者大师二门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主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致分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此二门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总共六分。这一独特的科判分法被称为法华二门六段分科法。&nbsp; &nbsp; &nbsp;《法华经》前十四品名为迹门,是阐明释迦最初成道已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迹”是佛陀垂迹化用,佛陀应化人间必然有教化众生之大用,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如来说三乘是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后都要归入一乘。这是法华迹门的宗旨。&nbsp; &nbsp; &nbsp;《法华经》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是说明世尊久远劫前已成佛果,为了度化众生,故示现灭度,这是为了去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的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如《
发布时间:2020-12-02
  在佛教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独立自主的生命,同样受到因缘业力的牵制,但是也同样能够通过修行证得解脱智慧。事实上,佛陀在过去生中,就曾示现为动物身,以动物身来实践救度众生的菩萨行。  诸佛菩萨在成就之后,为了救度众生,也常示现为动物,引导众生修行成就。普贤菩萨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说,如果能一心精进如法修持,他将骑六牙白象现前,亲自说法,并常护是人。  无论是寓意某种道理,还是象征诸佛菩萨的功德,或者是佛经中的故事,佛法中的动物世界丰富、平等、有趣。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有时就采用生动形象的譬喻,其中有些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重要方式。狮&nbsp; 子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  此外,由于释尊为人中之王,于三界中得无畏自在,如万兽中的狮子王,所以称为“释狮子”。《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  佛经中出现许多与狮有关的说法,狮子奋迅比喻佛的威猛神力;狮子游戏三昧指佛能降伏邪魔;狮子吼比喻佛法能够振聩昏昧的众生,当佛陀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取无上菩提,而外道恶魔生起怖畏;狮子乳比喻菩提心;狮子卧则是说比丘的卧法如同狮子一般,两足相叠,右胁而卧,又称为吉祥卧。&nbsp;狮子喻菩萨十善法&nbsp; &nbsp; 《宝雨经》卷五中说,菩萨修得十种善法,得无上正真之道,能调伏邪魔野兽:&nbsp; &nbsp; &nbsp;“菩萨成就十种法犹如狮子。何等为十?一者得不惊怖,二者得无怯惧,三者得不退道,四者如狮子吼,五者得无所畏,六者游行园林,七者依止岩窟,八者得无所取,九者势力勇猛能破他军,十者守护一切善法苗稼。  云何菩萨得不惊怖?善男子,譬如狮子所游行处终无惊怖,自见己身无有等者;菩萨如是,所行之处无有惊怖,自见己身无与等者。  云何菩萨得无怯惧?善男子,犹如狮子闻彼野干诸恶兽声终无怯惧;菩萨如是,能于一切他诤论时终无怯惧,不自沉没,亦无倨傲。  云何菩萨不退于道?善男子,譬如狮子唤使前来,其心终无退避于道;菩萨如是,能于一切诤论之处,唤菩萨来心无退屈。  云何菩萨如狮子吼?善男子,譬如狮子哮
发布时间:2020-11-23
3.无所求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第三是“无所求行”。苦受也好,乐受也好,不苦不乐受也好,一切随缘,不着意追求什么。“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世间的人不明白无我的道理,不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处于愚痴迷暗当中,如同处于没有半点光亮的漫漫长夜,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所以处处贪着,对一切东西不是处心积虑追求,就是想方设法抛弃。追求也好,抛弃也好,都是在求。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乐。  世间人没有智慧,所以不能做到无求。“智者悟真”,一个有智慧的人,既然懂得无我的道理,懂得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就不能再像世间俗人一样,而是要反过来,“理将俗反”,起心动念,言谈举止,都应该和世间人完全相反。怎么样相反呢?世间人处处贪着,事事追求,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一切随缘,随遇而安,不要有执意的追求和目的,要“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与其想要达到何种目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创造条件。一切都是条件的组合,条件不成熟,缘没有到,所追求的目标也就不能实现。&nbsp;  修德、积福,就是创造培育善因善缘。不间断地培植善因善缘,恶缘就停止了。善缘成熟了,恶因就会推迟现报。如果不培植善因善缘,那么恶因恶缘就会提前兑现。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将来自然就会有好的成果。不去耕耘只望收获,或者只作很少的努力就想得到很大的收获,那才是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修道的人能够做到无所求,离道就会很近很近;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在道中行。  一个人心里面有迷惑,行为上就表现为事事执着与贪求,他所得到的果报也就与他的思想和行为相应。所谓果报,就是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本身的身心状态。一个普通人的身心世界,“功德黑暗,常相随逐。”“功德、黑暗”就是功德天与黑暗女,典出《涅槃经》,代表善业与恶业。功德就是善业,又叫做白业,就是善良的行为和品德,善良的行为和品德,带给一个人好的果报;黑暗就是恶业,或者叫做黑业,就是丑恶的思想和言行,丑恶思想与言行就会招致苦的果报。时时刻刻追逐于人的命运而
发布时间:2020-11-23
2.随缘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第二叫“随缘行”。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恶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热天来了你无法逃避,冬天到了你也只有随顺。面临好的境界不能贪着;坏的境界临头,你也无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随缘。一切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古人讲“适者生存”,“适”的意思就是随缘,就是随遇而安。&nbsp; &nbsp; &nbsp; &nbsp;“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众生无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作不了主。“我”是能主宰的意思,“无我”就是自己不能做主。作不了主不是别人强加的,都是往昔宿业所致。有业就有苦。业有善业、恶业。善业如果不是无漏善,仍在轮回里。只有无漏善业成就,才能不受轮回,出离苦海。因为过去所修的有漏善业与往昔的恶业掺杂在一起,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所感的果报,就是“苦乐齐受”,有苦也有乐。这里的乐都不是究竟乐。  乐在佛经的分析上,称之为坏苦。为什么叫坏苦呢?因为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总在变化,一切的乐都是暂时的。佛经讲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无乐可言。“人无千般好,花无百日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些谚语都是讲的乐过后就是苦,乐本身就是苦。我们有这么多人,发心到寺院里来过几天清净的生活,不是件简单的事。应该想到,还有更多的人,他们追求的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我们且不说那种生活是苦还是乐,只看在灯红酒绿之际,人的内心是不是很实在、很踏实?在那种生活当中,人的内心充满着痛苦。那种复杂的心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别看他在翩翩起舞,或者酩酊大醉,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都不踏实。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乐是暂时的,苦是恒长的。  我们修道人的苦和乐又是什么呢?对于修道的人来说,“有衣、有食、有法”就是乐,这种生活就是乐住。“有法、无食”是苦乐参半,可以修行,但是没有饭吃。如果既没有佛法,也没有饭吃,那就全都是苦了。修行人的苦乐仅此而已。当年四祖大师开山领众的时候,就是要“得一口食,以疗饥疮”。肚子饿了,好像是一种疮。吃一口饭,饥疮得治,就可以安心修行。修道之人对于乐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有
发布时间:2020-11-23
&nbsp;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达摩祖师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这是中国禅宗的源头,禅宗祖师的语录就从这一篇算起。这篇短文的前面附有几句话,说到达摩祖师被道育、慧可两位年轻求道者的精诚所感动,就对他们二人“诲以真道”,于是就有了这篇短文。  菩提达摩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奉法师,事之数载。谦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这段文字是当时随同菩提达摩学习的弟子昙琳,他在记录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也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时候所作的序言,是对达摩祖师安心法门要领的总结,语言非常精练。  细细咀嚼这段话,蕴之于心,然后在修行和生活中逐步落实,我想比听很多磁带更有用,比看很多佛经更有用,比拜访很多法师更有用。只要真正从源头上把握住佛祖的心要,就能获得一条修行的捷径,笔直走过去,不用拐来拐去,走很多弯路。虽然如此,该走的路还是要走,该用的功还得用,该付的草鞋钱还是要付的。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在行脚,他也只能说“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不到一事也无的时候,草鞋钱还得老老实实地付。直到心里一事也无了,才能说是空付草鞋钱。该付的钱不付,心里的执着放不下、丢不掉。  下面正式介绍《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内容。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唐朝以前的禅师把最基本的修行方法称为“入道”。达摩讲怎么入道,三祖的《信心铭》,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五祖的《最上乘论》,都是讲最初修行要怎样“入道”。  达摩祖师说“入道多途”,入道有很多途径。“要而言之,不出二种”,总起来说,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一是从理上入,二是从行上入。一切法门,都不出这两条途径。“理入”和“行入”,经典中叫做“随法行”和“随信行”。理入就是随法行,行入就是随信行。  一理入  理入者,藉教悟宗。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这里有几个要点。所谓“理入”,首先要借助经教来领悟禅宗的心
发布时间: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