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宣鉴禅师,四川人,俗姓周,幼年出家,他精研佛法,博阅律藏,尤其精通《金刚经》,故又有周金刚之称。但他对于禅宗很是不屑,于是决定要去参学龙潭崇信禅师,借此探一探禅法的究竟。最后在龙潭的指引下终于开悟,把自带的《青龙疏抄》在法堂上全部烧掉,皈依禅宗。
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风,世称"德山棒"。据《五灯会元》记载:
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师曰:"汝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
此即禅林著名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的公案。另据《景德传灯录》记载:
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 拄,师归方丈。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 僧问:"凡圣相去多少?"师便喝。
禅的宗旨即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德山的禅法也就不得开口言说,而以棒打点醒学人。其目的一是为了截断学人之心识活动,令彼在急遽间不假思索,得于当下见性;二是为了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
为了破除人们对经教名相的执着,德山禅师除了棒打之外,还呵佛骂祖,贬斥经教。禅师旨在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纵是经典佛像,或圣或贤,既落形迹,皆属生灭,并不是正常如实之道。
禅门如此的种种宗风,体现出禅宗祖师在启悟弟子时,不单单透过语言文字,也常藉由身边寻常物或者惯常的动作手势来彰显悟境。当问者叩问佛法大意 时,无论是赵州禅师的"吃茶去"、云门禅师的"糊饼"、还是临济禅师的"喝"、慈明禅师的"骂",亦或俱胝禅师的"一竖指"、德山禅师的"棒"等等,无非 都是禅宗大德们观机逗教应病与药的权宜施设,让学人暂时抛却妄想杂念和种种算计,其中都蕴含了无限的禅机,足以让根性成熟的弟子当下契悟三昧之境。但是, 这些方便施设是得道禅师的"杀人刀、活人剑",却非寻常凡夫也可以模仿的,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一味的东施效颦不仅会令求道悟道无望,反而多了一身葛 藤,自塞悟门,给他人徒增了一味笑料。所以,倒不如把去追求那些佛法大意的精力与时间,落实于日常的生活中,认真喝茶吃饼,当下发生,当下承担,安然体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