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着,通身是心鉴不出。直饶尽大地明得,无丝毫透漏,犹在半途。据令全提,且道如何展演?域中日月纵横挂,一亘晴空万古春。——圆悟克勤禅师上堂法语  成都府昭觉寺圆悟克勤佛果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  克勤禅师祖上世代以儒为业。禅师儿时记忆力极好,日记千言。一日,禅师偶游妙寂寺,见到佛书,读之再三,如获旧物,怅然不已,谓同伴曰:“予殆过去沙门也。”于是便立志出家,依寺僧自省法师落发,后又从文照法师学习讲说,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不知疲倦。  克勤禅师悟门广大,说法辩博,纵横无碍,听者往往感动而至于泣下者。克勤禅师作《碧岩录》传世,把民间兼有说、评、颂、唱的"说话"的方式——评唱引入了禅门,开一代之禅风。  圆悟克勤禅师乃南岳系临济门下杨歧派高僧。他的禅法,始自临济义玄,经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歧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等一路高标而来,毫无疑问地秉持了临济宗素有的"棒喝截流"之凌厉风格。  另一方面,作为宋代禅宗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圆悟克勤禅师在接众的过程中,受到了云门宗的影响。尤其是他对云门宗高僧雪窦重显禅师的颂古拈提非常关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禅唱,现存之《碧岩录》和《击节录》,正是这一关注的结果。克勤禅师的禅法思想很明显地吸收了云门宗以"铁钉饭、铁酸馅"接人的高深莫测。读圆悟克勤禅师的语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觉这两种风格的交错并举。  参禅一法,关于如何入门用功,如何避免落诸禅病,讲得最系统、最到位者莫如宗杲;解粘去缚,勘机辩境,向上一路,审查谛当者莫如圆悟。是故此二老之法要,参禅之士不可不读。灵锋宝剑,常露现前,亦能杀人,亦能活人。——克勤禅师《碧岩录》偈句  克勤祖师说:“只此灵锋(宝剑,指的是正令当行),阿谁敢拟?大凡超宗之士,垂手为人,等闲示一机一境,快如倚天长剑相似,直下取人命根(指的是心机意识),了无异辙(决无第二个规则,千古同一轨辙)。”  总之,若要救您,先须杀您;若您不死活来,堪作什么用?如果不晓得这其中三昧,自然看不懂甚至错会祖师慈心铁面的用意,甚至生起诽谤埋汰之心。  祖师亲证本心,可我们却不晓得返光烛照,还在向外求知求解,驴年是个头啊?宗师看到眼里,
发布时间:2020-11-10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禅师就对峨山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开讲《碧岩录》,便赶去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白隐禅师把峨山赶了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禅在平常生活中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只手之声”  又作只手音声。两手相拍,自然发声,为凡夫所耳闻,然仅扬只手,无声无响,若非心耳,不可得闻。  白隐禅师以之引导参禅者,强调远离见闻觉知,不涉思量分别,仅于行住坐卧之间不断参究,必可于理穷词尽之处,突然踏翻生死业海,劈破无明窟宅。《白隐和尚全集卷四》 沙弥南利的公案  有一位沙弥南利,每天看着师兄们早晚都到禅堂里参禅,心里非常向往,就鼓起勇气请求默雷禅师准许他也能进入禅堂参禅。默雷禅师道:“学禅要用心,绝不能嬉戏、游乐,以你小小的年纪实在不适合,等长大一点再说吧!”  南利沙弥不肯罢休,一再恳求道:“禅师!我一定有始有终,请给我机会。”  默雷禅师不得已,只得允许道:“好!注意听,你可以听到两手拍掌的声音,现在你进入禅堂,给
发布时间:2020-10-21
【原典】    (大慧宗杲)师上堂云: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①。乃云:古德道:“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宁,出没太虚②之中。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又教中道:“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③,以是不见佛。”  遂举起拂子,云:这个是相,哪个是无相?  现今目前森罗万象,眼见耳闻,悉皆是法,又何曾闹来?既不曾闹,教甚么物随相转?  又举拂子,云:这个是无相,又作么生了?既无可了却,向什么处见佛?且道,古德底是?教中底是?是又是个什么?若向这里分剖得出,释迦不先,弥勒不后。虽然如是,未免被山僧拂子穿却鼻孔④。——《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注释】①活人剑:  禅林用语。与“杀人刀”相对称。喻活杀自在之机用。剑、刀皆用来比喻智慧,凡能唤醒人本具之灵性者,称为活人剑;反之,能置人于死地者,称为杀人刀。《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云:“石霜虽有杀人剑,但无活人剑。”②太虚:  谓浩浩宇宙之虚空,又称顽空、偏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③无相:  无相指摆脱世俗的有相认识而获得的真如实相,这真如实相又名法性、涅槃。相,指现象的相状和性质,也指认识中的表象和概念,即名相。“无相”为禅宗思想的重要内容。④穿却鼻孔:  穿鼻孔,意思是受人制约、听人摆弄。【译文】  大慧禅师上堂说法:杀人需要用杀人的快刀,活人需要用活人的利剑。又说:古代高僧曾有言道:“青萝攀附他物,能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泊宁静,出没于天地之际。一切事物本来闲适自静,只是人自己起心动念。”  又教典中有言道:“凡夫见到万物,便受万物支配而起心动念;他们不懂得万物本质是空,所以难以成佛。”  于是他举起拂子,说:这个是“相”,哪个是“无相”?如今眼前森罗万象,眼见耳闻的,全都是事物,何曾见它们影响诸位?既不曾影响诸位,则如何爲它们而起心动念呢?  随后又举起拂子,说:这个就是“无相”,又怎么样呢?既然都不能把握,那又怎么能成佛呢?请问,到底是古代高僧说得对,还是教典中说得对?说得对的,又对个什么?倘能从这里分辨得出,那么,释迦佛不在前,弥勒佛也不在后。即使如此,仍然未免被我的拂子穿住鼻孔,没有自由。【大慧宗杲禅师简介】  大慧宗杲禅师,是南宋临济宗盛极一时的大师。他三十七岁时谒圆悟克勤禅师而大悟,嗣法分座,门下气象峥嵘
发布时间:2020-10-16
赵州从谂上堂说:“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茎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茎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有一僧发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赵州答:“与一切人烦恼。”僧又问:“如何免得?”赵州说:“用免作么?”——《五灯会元·卷四》评析  这一公案与六祖“烦恼即是菩提”同义。反复破除相对的执着,举凡好坏、大小、凡圣、智愚,皆是有所对待,都应一破到底。  无论在烦恼中还是在快乐中,其本性不是烦恼和快乐。本性只有一个,就是菩提,即是佛。关键是知与不知,觉与不觉。虽处烦恼,“知”时即是“觉”,即是佛;虽处快乐,不“知”即是迷,即是凡夫。释义  明珠是夜明珠或水晶球。若胡人看着明珠,则出现胡人的身影;若汉人看着明珠,则出现汉人的身影。不论是胡是汉,对明珠丝毫没有影响,不碍它依然是明珠。  赵州从谂接着把一茎草当成佛的丈六金身,把丈六金身的佛当成一茎草。乍看这与前两句毫无关联,其实他把一茎草与丈六金身互用,正是平等看待世界的好坏、大小、凡圣、智愚,不起分别执着心。丈六金身是佛的庄严身,一般人只有八尺高,佛则有一丈六尺高,而且呈紫金肤色。但对赵州而言,看一茎草好比看到丈六金身的佛那样的庄严;而丈六金身的佛在他眼中,也与一茎草平等无二。因此,对明心见性的人来说,胡人来也好,汉人来也好,对明珠本身则无增无减;见佛也好,见草也好,对于智者来说,二者没什么差别。  赵州又说:“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如果执着丈六金身是佛,此即烦恼,因为心中有这尊丈六金身的佛,就是分别心、执着心,烦恼即因佛而起。另外一层意思是,佛与烦恼平等,执着佛固是烦恼,不执着佛但也不信有佛,亦是烦恼。  此时有一僧发问:“佛是谁的烦恼呢?”赵州答:“佛给所有人烦恼。”意思是因为有个佛的观念让人执着,所以给人烦恼。另一层含义是,众生自己就是佛,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所以烦恼由自心产生,等于是佛给他烦恼。  僧又问:“如何免除佛给我们的烦恼呢?”赵州说:“为何要免除呢?”意谓:不需要免除啊!不执着它就好了。你若要免除,又增加一层烦恼;如果不在乎它而超越它,那么佛与烦恼就全部消失了。  一般人遇到好事就想追求,进而攫取,结果好事多磨反增烦恼;遇到坏事就想逃避,逃之不及益增烦恼。如果了解这个公案,就不会遇好则追,遇坏则逃,而会适切地、适当地接受它或促成它,心中一片坦荡荡。赵州和尚简介  赵州和尚,讳从谂,姓郝氏,曹
发布时间: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