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是眼见不及,
通身是耳闻不彻,
通身是口说不着,
通身是心鉴不出。
直饶尽大地明得,
无丝毫透漏,犹在半途。
据令全提,且道如何展演?
域中日月纵横挂,一亘晴空万古春。
——圆悟克勤禅师上堂法语
成都府昭觉寺圆悟克勤佛果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
克勤禅师祖上世代以儒为业。禅师儿时记忆力极好,日记千言。一日,禅师偶游妙寂寺,见到佛书,读之再三,如获旧物,怅然不已,谓同伴曰:“予殆过去沙门也。”于是便立志出家,依寺僧自省法师落发,后又从文照法师学习讲说,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不知疲倦。
克勤禅师悟门广大,说法辩博,纵横无碍,听者往往感动而至于泣下者。克勤禅师作《碧岩录》传世,把民间兼有说、评、颂、唱的"说话"的方式——评唱引入了禅门,开一代之禅风。
圆悟克勤禅师乃南岳系临济门下杨歧派高僧。他的禅法,始自临济义玄,经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歧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等一路高标而来,毫无疑问地秉持了临济宗素有的"棒喝截流"之凌厉风格。
另一方面,作为宋代禅宗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圆悟克勤禅师在接众的过程中,受到了云门宗的影响。尤其是他对云门宗高僧雪窦重显禅师的颂古拈提非常关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禅唱,现存之《碧岩录》和《击节录》,正是这一关注的结果。克勤禅师的禅法思想很明显地吸收了云门宗以"铁钉饭、铁酸馅"接人的高深莫测。读圆悟克勤禅师的语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觉这两种风格的交错并举。
参禅一法,关于如何入门用功,如何避免落诸禅病,讲得最系统、最到位者莫如宗杲;解粘去缚,勘机辩境,向上一路,审查谛当者莫如圆悟。是故此二老之法要,参禅之士不可不读。
灵锋宝剑,常露现前,
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克勤禅师《碧岩录》偈句
克勤祖师说:“只此灵锋(宝剑,指的是正令当行),阿谁敢拟?大凡超宗之士,垂手为人,等闲示一机一境,快如倚天长剑相似,直下取人命根(指的是心机意识),了无异辙(决无第二个规则,千古同一轨辙)。”
总之,若要救您,先须杀您;若您不死活来,堪作什么用?如果不晓得这其中三昧,自然看不懂甚至错会祖师慈心铁面的用意,甚至生起诽谤埋汰之心。
祖师亲证本心,可我们却不晓得返光烛照,还在向外求知求解,驴年是个头啊?宗师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恨不得一棒把我们打回头,一喝把我们唤醒来。
正如我们身上怀揣着一块稀世珍宝,不懂得直接摸索出来现成受用,反而跑遍全世界各地,到处查找这块珍宝的图片资料,纵然您论证得一模一样,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假如您去问禅宗祖师,他不会跟您讲解珍宝的图片资料,因为那样您反而永远得不到真实益处。他一准喝斥(言下直指)您:“傻瓜,珍宝就在你身上,跑外面流浪什么,还不自己摸索出来用?!”或者一把扯下您的贴身肉衫(棒喝交驰),让本来珍宝忽然显露出来。
灵锋宝剑
“灵锋宝剑”,比喻佛性及其妙用。临济禅师说:“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杆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这里的灵锋宝剑,就是金刚王宝剑。金刚异常坚固,能损坏所有的物体,而不被一切物体所损坏。金刚王是金刚中之王,更是坚固无比。
可想而知,这样的宝剑是何等地锋利,故称“灵锋”。比喻悟道的大祖师睿智无边,能仗此慧剑,斩断一切妄想执着。不但斩断了自己的妄想执着,而且有开示学人的善巧方便,也能斩断学人的妄想执着。
常露现前
“常露现前”。常,就是不间断。香林澄远禅师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是没有间断,四十年才得到这个“常”,可见古人用功多么有恒心。
现在的人大多缺乏恒心,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念兹在兹,所以修行者多,成道者少。
有的人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没有人能成道了。”他不知道正法、末法只在人心。你有恒心,不怕艰难困苦,就是正法;你没有恒心,朝三暮四,知难而退,那就是末法了。
无佛时代,没有佛法的教化,尚有“独觉”出世。何况现在是有佛时代,还有佛法在啊!你只要有恒心,不怕艰难困苦,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密,几十年如一日,还怕不能成道吗?一定也会“灵锋宝剑,常露现前”的。
由此可见,灵锋宝剑比喻我们的佛性,常在当人面门放光,无有隐藏。一切行为举止、謦咳掉臂,无不是它的妙用,无不是它的显现。所以说“常露现前”!
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杀人,就是杀掉自己和学人的妄想执着,杀掉自己和学人对境生心的夙习。杀掉这些,佛性就会朗然现前。佛性原是天然本具,不从外得,但因对境生心、妄执妄取,因妄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从而生生不息,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无有出期。
杀掉妄执妄取的习气,佛性本自现成。此即“杀人刀”。初除妄执,一念空灵,心平如镜,百骸调适,此时极易着于此境。若死住于此,即是“死水不藏龙”,就不能起无边的妙用了,故而此时就须“活人”。活人,就是激励住于死定的学人活跃起来,去掉颠倒妄执。妄念息处,菩提现前。起一切妙用而无取舍,即是一尊大好活佛。此即“活人剑”。
这一段话是说,只要我们心空无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信手拈来皆是妙用。既能除去妄想执着(杀人),又能发起种种妙用利益群生,同时可以为他人作榜样,引人入道(活人)。杀人时绝不会“伤锋犯手”、藕断丝连,活人时绝不会落入“窠窟”、漫扯葛藤。何以如此潇洒自在、纵夺裕如?“灵锋宝剑,常露现前”。
瞎堂慧远与克勤禅师
灵隐寺祖师瞎堂慧远禅师曾问克勤禅师:
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
(慧远禅师的意思是,证得空性之后,下一步该如何修行?)
克勤禅师道:“七珍八宝一时拿。”
(七珍八宝喻无边妙用。若住于空境,即是死水不藏龙,还须依体起用,自在随缘接物,方是活物。若不起用,如同遭贼,七珍八宝被人盗走,没有两样。)
慧远禅师道:“争奈贼不入谨家之门!”
克勤禅师便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宗门中有“机守位”、“机转位”之说。机,指机用,位,指见道。机守位,意指尚执着于悟道之相,没有离开迷悟二边,不能活用。机转位,意指超越于迷悟二边,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归无所得,无住无相,活泼自在。机不离位,就是机守位,意思是说,尚执着于悟道之相,没有真正透脱,故云堕在毒海。)
慧远禅师于是随声大喝。克勤禅师便用拄杖敲着禅床,说道:“吃得棒也未?”
慧远禅师又大喝一声。克勤禅师于是连喝两声。慧远禅师便礼拜。克勤禅师见他已彻,大喜,遂予印可。从此以后,慧远禅师机锋竞发,无有滞碍。
圆悟克勤禅师圆寂后,慧远禅师叹息道:“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于是,慧远禅师便顺江东下,先后住持扬州之龙蟠、婺州(今浙江金华)之普济、衢州之定业等大刹,后补灵隐住持之位。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瞎堂慧远禅师奉召入禁中问法,并得赐佛海禅师之号,此后还多次奉诏入宫,大弘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