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
发布时间:2025-06-11
颂古【宋】长翁如净禅师通身是口挂虚空,不管东西南北风。一等与渠谈般若,滴丁东了滴丁东。“通身是口挂虚空”,真如自性妙用无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舌、身、意亦复如是,色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尘尘万物亦是本心自性的随缘显现,不离本心。此之风铃已经完全漏泄了诸佛的向上密意,故云“通身是口”,通身即是自性的显现。“不管东西南北风”,风铃总是遇风则响,风止则息。譬喻真如自性总是不变随缘,万物缘生缘灭而真如自性不变不异。“一等与渠谈般若”,顿悟心性的利根之人,自然能够会得这万有说法的奥秘。兹引一公案说明,昔日黄庭坚随侍晦堂禅师现行,其时岩桂盛放,晦堂问:“闻到了吗?”黄庭坚说:“闻到了。”晦堂说:
发布时间:2025-06-09
五月十三 伽蓝菩萨圣诞伽蓝主者,合寺威灵。亲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伽蓝,又名僧伽蓝摩,译为众园,乃僧众居所,也就是寺院。《十诵律》云:“地法者,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房舍故。”在汉传佛教寺院中,为了感谢护法神对办道僧众的护持之心,特别在寺院建有“伽蓝殿”以供奉伽蓝菩萨。广义而言,伽蓝菩萨泛指所有拥护佛法、守卫伽蓝的诸大菩萨、龙天善神及其眷属。而在寺院的伽蓝殿通常以给孤独长者、祇陀太子和波斯匿王代表伽蓝菩萨,这源自于佛陀时代一个著名的故事。佛世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名叫须达多(译为善施),富可敌国,财宝无尽,同时又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经常布施周济穷苦的人
发布时间:2025-06-08
上堂【宋】上封祖秀禅师枯木岩前夜放华,铁牛依旧卧烟沙。侬家鞭影重拈出,一念回心便到家。本诗体现了华严经中的法界圆融无碍的思想:三际回互、一念万劫,法界重重无尽、光光相摄。“枯木岩前夜放华”,是枯萎与新生的互摄;夜晚开花,是夜晚与白昼的互摄;“铁牛依旧卧烟沙”,是无情与有情的互摄;“一念回心便到家”,是一念与旷劫的互摄……在剿绝情见的禅境中,蕴含着法法圆融、事事无碍的极致妙境。时空观念被完全打破,“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现在劫,回置过去世”。大小广狭之相也被予以彻底破除,“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呈现出毛端纳世界、大小相安处的至境,且一微尘、一毛孔、一毫端所摄入事物保持原真,不失其本来面
发布时间:2025-06-04
参禅,是以见性契悟涅槃妙心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禅”之一字,本是天竺语音,具体应名“禅那”,翻成汉语意为“思维修”。禅的体性,经教祖语,立种种不同名称。《梵网经》说名心地。《般若经》说名菩提,亦称为涅槃。《华严经》立为法界。《楞伽经》说名如来藏识。如是等名,不烦多举。一法千名,应缘立号。祖师门下,有时呼为自己,有时名为正眼,有时号曰妙心,有时名曰主人翁、无底钵、没弦琴等等,不可俱录。若见性悟心,诸名尽晓,迷昧自性,诸名皆滞。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自性的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禅定生。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但禅有深浅、内外、大小,三乘各异
发布时间:2025-06-04
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最具组织与逻辑性的佛学思想体系,因为包含的概念繁复,所以传入中国后也被称为法相宗。从整体结构性而言,其众多复杂的名相概念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它们分属于几大范畴,有机地构成了唯识学的理论整体。本书重点围绕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止观、转依六大范畴进行介绍。其中,八识是关于心识结构的理论;种子是关于心理潜能以及现象产生内因的理论;量论是关于认知原理的理论;三自性是有关认识现象的分类与真假本质判定的理论;止观是关于定与静虑的理论;转依则是关于解脱原理与次第的理论。以上六大范畴有教有证,将唯识思想与瑜伽修证方法做了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基本上反映了大乘瑜伽行派思想
发布时间:2025-06-02
裁缝诗【宋】石屋清珙禅师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裁缝师手里拿着刀尺,四处奔波,替人穿针引线缝制衣裳,忙碌不停。我们虽不是裁缝师,却每天为谁辛苦为谁忙?这种忙都是执着、憎爱、分别上的忙,忙来忙去只会愈陷愈深。《信心铭》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如果我们不存爱憎、不计较分别,就容易看清自己面目,随缘自在。“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常人习惯于量度别人的是非长短,而不知道反观自己,这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六祖说:“若见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果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我们就能道业精进,任
发布时间:2025-05-29
一上座下火【宋】长翁如净禅师万法归一,生也犹如着衫。一归何处,死也还同脱裤。生死脱着不相干,一道神光常独露。咦!疾焰过风发大机,尘尘刹刹没回互。何谓生死?生者谓诸新根起,死者谓诸根坏。盖有生者必有死,有因者必克果,是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广义解释生死,可分二种。(1)分段生死:谓凡夫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时,系分段展转而受生死。(2)变易生死:指菩萨等离三界之轮回,远离分段生死,而仅于断烦恼时产生微细的生灭变化,谓之变易生死。《俱舍论》:“如何流转生死?由舍前取后蕴故,如是义宗前已征遣,如燎原火虽刹那灭,而由相续说有流转。如是蕴聚,假说有情,爱取为缘,流转生死。”在禅师看来,“生也犹如着衫,死也还同
发布时间:202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