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觉范慧洪禅师意行忽出门,欲留聊植杖。云开飞来峰,岿然眉睫上。气势欲翔舞,秀色无千嶂。万物皆我造,何从有来往?大千等毫末,古今归俯仰。心知目所见,皆即自幻妄。如窥镜中容,容岂他人像?颇怪胡阿师,乃作去来想。此意果是非,一笑声辄放。且复临冷泉,举手弄清涨。
发布时间:2023-11-21
二中边之辨:“灵鹫飞来”的内在逻辑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境内并没有称作灵鹫峰(或作鹫峰、灵山)的山、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灵鹫”“鹫峰”“灵山”等名字亦为中国人所熟知。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的很多地方,也出现过类似的“灵鹫东来”的传说,而中国各地也有了为数不少的以鹫峰、灵鹫或灵山命名的山、寺。如据《高僧传》卷三中记载:北印度圆宾国僧人求那跋摩(367—431)从广州登陆来到中国以后,宋文帝即派人接他至京师。在路过始兴(属今广东省韶关市)时,跋摩注意到当地的虎市山形状样貌与印度的耆阇(耆闍崛山,即灵鹫山)非常相似,因此将虎市山改名“灵鹫山”。此外,在五台山亦有建于东汉年间的灵鹫寺,北京的西山有鹫
发布时间:2023-11-21
引言“佛教中国化”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成功范例。源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化过程暨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结合,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掘。本文以佛教名山灵隐山“飞来峰”为例,借鉴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阐释“灵鹫飞来”的外在条件和内在逻辑,及其对于杭州之为“东南佛国”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从而深化我们对于“佛教中国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理解和认识。一“灵鹫飞来”的地理与人文因素飞来峰又叫做灵鹫峰,位于杭州灵隐
发布时间:2023-11-14
在我们步入寺院的殿堂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建筑物上醒目的匾额。这些匾额一般挂在门户上方、屋檐之下,十分引人注目。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常写作“扁”,如《说文解字》云:“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这就点出了匾额“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作为寺院的匾额,其内容既有表示殿堂名称的“大雄宝殿”“药师殿”等,也有用以彰显诸佛菩萨甚深功德的“威震三洲”“慈航普渡”等。这些匾额既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殿堂功能和供奉圣像的最直观方式。对于有着近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杭州灵隐寺,寺内殿堂的匾额更是以凝练的文辞、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佛学义理、宗教源流、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足可称得上是
发布时间:2023-10-16
契嵩禅师不仅钟爱南屏山,还游遍杭州诸山,撰有《武林山志》,录于《镡津文集》卷十二,为“志记铭题”的首篇文章。《武林山志》详细记录了杭州西湖南北群山峰峦岗岭坞谷和溪涧泉流的走势、方位、名称、风貌、物产及相关历史掌故,对武林山可谓了如指掌。作为方外写手,他还特别记录了散布于群山中的诸多丛林精舍,对北山灵竺诸刹记述尤详。在契嵩禅师笔下,武林山不仅是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一处胜地,而且俨然是一座寺刹遍布的佛山。《武林山志》读来饶有风趣,不仅是反映北宋武林山历史风貌的宝贵文献,也是游览西湖群山风光、探赜武林山佛教文化的极佳向导。在临近钱塘江畔的大慈山、石壁山、月轮山,还有余杭的径山等处,也可看到契嵩禅师游
发布时间:2023-09-09
契嵩禅师与杭州的深厚胜缘,最初即缘起于对杭州湖山胜境的钟爱喜乐。他在常住杭州之前的参访云游过程中,与许多“走江湖”的禅僧一样,走过江(西)湖(南)的许多地方,正如陈舜俞《行业记》所谓“下江湘,陟衡庐”,其间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座下嗣云门宗之法脉。契嵩禅师开悟得法之后,来到江浙物色著述弘化之地,当踏上杭州这处湖山佳美的胜地后,他便喜欢上了这方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此即陈舜俞所言“经钱塘,乐其湖山,始税驾焉。”契嵩禅师税驾居杭,缘在“乐其湖山”矣!契嵩禅师自谓“余嗜山水甚者也”,山水灵秀的杭州成为其常住之地,契嵩禅师真可谓得其所哉!擅于文辞的他徜徉于杭州湖山之间,优哉游哉,自适自在,文思奔涌,自然而然
发布时间:2023-08-12
素有“东南佛国”美誉的杭州,历代高僧辈出,且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对中国佛教以至世界佛教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著名高僧,他们是杭州高僧中的佼佼者。北宋时在杭活动三十多年的明教契嵩禅师,就是杭州高僧佼佼者中特色鲜明、久负盛名的一位佛门巨匠。契嵩禅师,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生于藤津(今广西藤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圆寂于杭州灵隐寺。契嵩禅师与杭州及杭州佛教的因缘甚为殊胜深厚。这不仅体现在与契嵩禅师有甚深交谊的陈舜俞所撰之《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以下简称《行业记》)中,更体现于契嵩传世文献《镡津文集》中的有关文字里。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中有云“(契嵩禅师)庆历间
发布时间:2023-07-21
灵隐寺右侧半山的韬光庵,曾有一段诗人佳话,张岱在《韬光庵》中写到唐代宋之问夜宿此庵,吟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如何接句,思索良苦。时有老僧续吟:“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讶其遒丽,遂续终篇。第二天访僧,没有见到,有人告诉宋,那是在此避难隐居的骆宾王。现在绍兴城东南十里的标高香炉峰顶上,一块岩石刻有“门对浙江潮”的诗句,可为呼应。张岱曾在香炉峰的天瓦庵读过书,又在灵隐山的岣嵝山房读书,杭绍两地在张岱一生中互相联系,后人在香炉峰刻此诗句,可能也有此意。“三生石”在灵隐的下天竺,此石现在被注意的游客不是很多,这应该是灵隐文化中的一处重要景点,张岱把苏东坡的《圆泽传》引录到他的《三生石》
发布时间: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