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雾非雾,观花非花,保持一种客观,保持一种淡然,便是善用心处,如是观自在。
发布时间:2015-03-04
  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借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   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祗劫计算,过去阿僧祗劫、现在阿僧祗劫、未来阿僧祗劫,比如说:众生发心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其次以大劫计算,例如说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计算,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最少以秒乃至于比瞬间还要短的刹那计算,前刹那、现刹那、未来刹那。一切众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无穷的三世之中,无尽的时间里边,一直循环延续下去。如果仅仅把前生、现生
发布时间:2015-03-04
  有一位富翁,垂垂老矣。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向儿子讲述了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希望儿子也能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番天下来。   儿子听了很感动,决定独自一人去寻找宝物。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能散放一种无比的香气,放在水里不是像别的树一样浮在水面,而是沉到水底。他心想这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为此他深感苦恼。当看到隔壁摊位上的木炭总是很快就能卖光时,他一开始还能坚守自己的判断,但时间最终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将香木变成木炭来卖。   第二天,他果然就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被一
发布时间:2015-03-04
佛前一朵花/摄   相传印度教的最高神"梵天"有一次恭请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上登坛讲法,一时间众神毕集,仙乐齐鸣,释迦佛在弟子们的簇拥下走上法坛坐定。这时,梵天恭敬地走到佛的面前,请佛说法,并呈上一枝贵重的金色波罗花。释迦佛接过这枝花,仪态安详而庄重,众神与佛弟子则翘首以盼,整个灵鹫山霎时间安静下来。可释迦佛却一句话也未讲,只见他慢慢地举起手来,手上只是擎着那枝金灿灿的波罗花,大众的眼神则随着那枝花从左移到右,从上移到下,用心揣度而不解其意,相顾愕然。   这时,站在佛下首的一位叫做摩诃迦叶的老比丘破颜含笑,那笑容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意
发布时间:2015-03-04
    有人在檐下避雨,见一禅师撑伞走来,于是那人喊到:"大师,普度一下众生吧,请带我一程,可以吗?"     禅师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那人立刻从檐下走到雨中,说道:"我在雨中了,你该度了我吧!"     禅师说:"你我同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我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要找我,请自己找伞吧。&rd
发布时间:2015-03-03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第二、中劫:经过二十个小
发布时间:2015-03-03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发布时间:2015-03-03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发布时间:201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