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有什么,不要有什么?佛教的五戒约束我们,不要乱杀、不要乱取、不要乱淫、不要乱说、不要乱吃,因为有五戒的「不」,就会「有」所得,例如不乱杀生就能长寿,不乱取就会得到法财,不乱淫就能家和,不乱说就有好名誉,不乱吃身体就能健康。此外,另有「四不与四有」:        第一、遇事不惑有智:遇到事情,有明监之识,能洞察时事的变化,预知祸福休咎的洞察力,就是有智能。像东汉光武帝刘秀,当初自己的亲兄长被杀,若不是因隐忍不惑,得到刘玄帝的信任,怎能兴汉,继而以柔道得天下呢?所以我们在面临纷杂之事时,不能荒乱、迷惑,
发布时间:2009-04-30
生命不只是人类才有,空中飞的鸟雀,山中走的野兽,河里游的鱼虾都有生命;不但动物有生命,树木花草、天地日月也都有生命。佛教说生命是永恒的,可称为「涅槃」,涅槃的意义是常乐我净,也就是生命的真义。        第一、常,感到生命的永恒:佛教讲生命是圆形的,不是直线的,好比四季,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钟从一走到十二,会再回过头来;一栋房子毁坏了,可以再重建;人有生老病死,死了又会再生,因此生命是不死的、是轮回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重要的是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有的人这一期的生命像流星一
发布时间:2009-04-30
《中庸》云:「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感应之事,唯「心诚则灵」而已。有感则应的原理,就像叩钟必有回响,敲鼓即得音声一样,还有,日常的喝水止渴、饥食饭饱,或叫一声妈妈,妈妈就回头,这都是一种感应。感应有其因缘条件,如何求得感应?        第一、要重视因果:善人视因果为朋友,智人视因果为龟监,愚人视因果为法官,恶人视因果为仇敌。感应它不是凭空而得的,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就像听广播,看电视,要转对了频道,才收得到节目。修行也是一样,相信慈悲,慈悲会在我们生活中有所受用;相信佛陀,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则能成就佛道。
发布时间:2009-04-30
  禅宗四祖道信问三祖僧璨禅师:「如何解脱自在?」僧璨反问:「谁缚汝?」此话可谓道破千古疑团。普天之下最能系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当我们执着于金钱时,金钱就箝制我们的心志;当我们执着于权位时,权位就套牢我们的胸襟。自古以来,能从名枷利锁里解脱自在的,又有几人?提供以下四点解脱自在的方法:       第一、用平常心生活:平常心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在日常生活里,凡事不必标新立异、炫耀自我,用平常心,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态度生活,也不必自觉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无,也可以放达自在
发布时间:2009-04-30
印光大师讲述   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或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倘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士农工商之职业,不但了无妨碍,且能启发心灵,精于本业。以心不散乱,作事有主,如理乱丝,神凝则易,心躁则难。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业,功勋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也。   念佛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即可超凡入圣,以专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业尽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士农工商,在家出家,皆应修持。不唯不碍一切职业,而且能助一切职业得易成
发布时间:2009-04-29
(语虽拙朴,义本佛经。若肯依行,其利无穷。)(民国二十一年)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
发布时间:2009-04-29
这是在指心想事成的涵意,很多人遇到生命中的挫折和障碍时,往往会自叹、怨恨命运的捉弄,但就是不知道该自我反省 检讨「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身体失调,慢性病缠身,却不知道要反省忏悔自己的心是否违背了良知佛性(大自然法性),所以才会生病;有人事业失败、穷途 潦倒时,只会埋怨东、埋怨西,但就是不懂得修正自己当下的心态。(若能随缘而行,接受失败的错误,调整方向,心平气和的再接再厉,成功将是必然的结果。) 一般世俗人,只会心随境转的跟随命运脚步,无可奈何的被迫接受命运的折磨;而明心见性之人却能自动舍弃私心,从事于利他的公益事业,并用智慧来心转境随,生出清净无为济助他
发布时间:2009-04-29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
发布时间:200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