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山”是一文化地理概念,其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本文即通过对古代史志及佛教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灵隐山”一语作简略疏理考证,探讨其地理范围、文化内涵,阐述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以期为当今灵隐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一、“灵隐山”的地理范围杭州灵隐山,原名武林山,山名在汉代就已有之。根据《汉书·地理志..
发布时间:04-17虽然中国的古体诗词在唐宋时代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了平缓的发展,但到了清代却又出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由于清代的诗人善于借鉴前代,取长补短,从而出现了流派众多、风格多样的景象,其成就则明显超过了元明两朝。总的来说,清代诗歌不满于元诗的绮弱和明诗的浅窄之毛病和弊端,继承和兼学了唐宋诗词的传统和长处,..
发布时间:10-20宋代的诗歌仍然继续着唐代的繁盛,并且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形式——词,也脱颖而出,达到了它在历史发展的最高潮,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写了“唐诗宋词”的时代发展篇章。同时,宋代的诗(词)人亦延续着同佛教(禅宗)僧人密切交往的传统。亦如前述,经历了发展之“第一次高潮”的灵隐寺,在唐武宗的“会昌法..
发布时间:09-20创建于东晋时期的灵隐寺,随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它的第一次“辉煌”,即如茶圣陆羽在其《灵隐寺记》中所言,晋宋以降的灵隐寺,“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
发布时间:09-04灵隐寺志之修,自唐宋以降,已不可考,有案可稽者,惟三次而已,一曰明万历年间白珩,其后清代孙治与徐增亦先后修志。按后人修志者所言,白《志》近俚杂,孙《志》偏乎山水,遂有徐《志》之出。其序文之作,有孙治、严沆、徐增、戒显四人。严沆者,于孙《志》为序;戒显者,晦山戒显也,住持灵隐寺,邀徐增撰《志》也。灵隐..
发布时间:10-24